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的教育起源问题,一直是教育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文章认为,教育起源指的是教育产生的源头及促使教育产生的原因,教育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共同起源是生活的需要,而它自身特殊的起源则是影响人成长的需要。文章关于教育起源的新理解具有全面性、独特性和历史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丰富,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实践已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大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符合当代教育和社会实际。从认识论角度阐述教育过程的间接性、选择性、有序性、激烈性、削弱性;从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说明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并进一步从教育的目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实践论证“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状况为基础 ,分析人类教育发生的根据及教育的社会作用 ,试图探寻人类教育和其他基本社会现象的共性互动关系 ,辨析人类教育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提出作者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起源于劳动的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在我国被普遍承认已四十余年。这个观点对教育的社会性作了肯定,无疑是有其理论建设意义的。但是,目前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这种笼统的概念化的说明。稍加深究,便觉得这种说法含糊。首先,说教育起源于劳动,其立足点全在于劳动经验的“传递”。例如:“制造工具并在集体中参加生产劳动,一定要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生产知识技能的。由于这些品质都不是从儿童天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是须从学习中获得的。原始的人类遂有目的,有意识地向青年一代传授生产斗争经验。……”无论“起源于生产劳动与生活的需要”也好,或“起源于非生物经验的传递”也好,都是起源于“经验传递”。但是,教育本身便是以“经验传递”为显著特征的。因此,说教育起源于劳动无异于说教育起源于教育。其次,教育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性质迥异的两个问题,但起源都归结为一。人类起源于劳动,音乐、审美、教育……等等起源于劳动。可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起源。那么,教育的特殊起源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的起源——“一”的阶段 教育的起源问题历来为教育界的学者们所关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如法国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的心里模仿起源说;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劳动起源说;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于此不再赘述。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也许是因为教育的起源“只能是一个逻辑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意义上,主流教育起源论都是从教育起源的形式、动力和条件等侧面进行论证的,其合理性不容质疑。但是,这些教育起源论并没有对教育起源问题有一个实质的解释。当把语言引入教育起源论中进行思考,则可以把教育多元起源融为一体,形成教育起源的前语言、语言和后语言阶段的一元起源说。多元化的教育起源深刻说明,教育起源必须从教育、人以及语言的本质特征去思考,教育与语言的共生,语言作为人的本真性特征教育的简单要素,充分展示了教育的特殊性,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更宏观的视野和更精细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理论维度,坚持溯源考证与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相结合,考察人类进化过程中教育演变的三大时代,揭示了教育本性演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教育摇摆曲折的发展和危机四伏的现状的内在因缘,剖析了人类教育意识与教育演变的关系,并探讨了教育演化的主要结构性特征及规律,由此提出复归教育本性是发展现代教育,从而推动人类进步和现代国家发展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评教育产业论与非产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育产业论与教育非产业论”虽然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纵观人类教育史、横观世界教育现状,并与人类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论认识相比较,把教育与产业扯在一起是无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企业的起源,不外有两种最基本的观点,一种是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企业起源理论,另一种是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的西方企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企业起源理论主要是从人类生产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企业起源的客观经济技术条件,遵循的是一种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则主要是从企业现实生活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了企业形成的主观动因。  相似文献   

10.
教育起源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础问题,而人类起源是教育起源研究的逻辑起点.人科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发展出脑子明显较大的一个物种--"直立人."从"直立人"到"现代人"的确立,人属动物的脑体积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脑体积的扩大与产妇骨盆尺寸的有限导致了人的早产并引发个体生命的无力自助和童年期的相对较长,从而需要父母给予更长时间的照顾的同时也有利于建立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于是,以人的早产为中心的人类独特的生命现象便成为教育起源研究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教育起源问题的讨论,概括起来看,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教育何以必要?教育何以可能?教育的原型是什么?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所形成的几种观点,如"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等,实际上针对上述三个层面的不同方面来说的。讨论教育起源问题乃至其它教育理论问题时不应该简单地以一种观点排斥或否定另一种观点的:首先要理清或表明论者的学术视角或立场,避免把基于不同视角或立场上所形成的几种观点不加区分地混沌而论;也不应该不加区分地用一个单一的视角去评价在多层意义上所形成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2.
学习既是教育的本体或本原,也是教育的目的或归宿。不同的教育观又蕴涵着不同的学习观。主体建构的生成性学习以创新发展为价值追求,与创新教育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生成性学习的概念、要素特征及其与现代创新教育的关系,旨在拓展有意义学习和教学的思路、方式和态度或心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而这一理念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及教育实践与技术实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导教育实践,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理解"的一个文本。据此,教师教育应该从观念到具体教育措施上都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具有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体现在他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实施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生活化;特别是他对于儿童价值的认识与重视,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挖掘和分析西方教育理论,找出其精华所在,对我国的素质 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大量涌入我国,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本土少数民族教育的理论,一经接触到西方系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就不加批判甄别地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拿来,移植到我国的民族教育之中。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几乎全是西方的或是西方式的,这种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本土化,只是在不加批评地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要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必须让理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民族关系历史脉络之中,具有高度的本土契合性,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促进其本土性转化,以便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这几个方面阐述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远程高等教育凝聚现代教育理念、创建现代教育结构、重视交互与对话,突显其现代个性。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远程高等教育从思想观念、制度结构和资源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性。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现代性的选择,应基于国情转变发展战略,由面向城市转为面向农村;由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由只重视学历教育转向重视多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市应着力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变革为手段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应不断推进民办高校的自身建设,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的、公办与民办教育并举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我市高等教育总量的不断增长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精神是使教育是其所是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的本根与基质.教育精神的阐释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和教育创新具有较大的价值和作用.教育精神的阐释,以精神的本源性为基点,以教育的本质、价值、历史、实践、使命为维度.教育精神就是对教育自由的体认与保障,对教育之乐的认同与享有,对教育权力的发挥与拓展,对教育正义的张扬与形塑.  相似文献   

20.
比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用性价值取向一直在比较教育价值结构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但在当代,比较教育研究在重新理解和解释教育、生成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构建教育学科体系、开展教育审美以及教育批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开始显现出来,并由此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非实用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