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表明,藏族在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的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其间渗透着理性思考。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化和社会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是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可与偏爱,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多方面影响,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感需要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指导.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存在认知方式的差异、外部行为迥异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情感依附较少等方面的困境,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在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民族认同干预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出发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干预模式,并分析实现这一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6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实验材料:二维和三维)×3(民族:汉族、维族、藏族)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了我国藏族、维族和汉族大学生的心理旋转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及性别差异是否会对心理旋转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藏族、维族、汉族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不同维度图像的旋转反应时存在差异性,但并不显著;(3)大学生心理旋转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7.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对26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或P〈0.001);②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之外的民族区分态度和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由此可见: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个体间的竞争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验藏族与汉族大学生人际敏感的程度,发现藏、汉大学生人际敏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藏族大学生人际敏感程度与民族特质、民族文化有关。依据研究结果可为民族高校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学生进行了个人传统性的测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藏族中学生的个人传统性以及各个具体的方面明显高于汉族中学生,这可以从文化本身以及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和理解。相较于汉族,藏族人民对于宗教的信仰更加虔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汉族人民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352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研究当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民族认同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文化认同和消极文化认同三种成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意识非常明确,而且对主流文化认同程度最高,性别、年级、民族以及所居住的村寨或街道的情况均未对主流文化认同和积极文化认同产生影响,在消极文化认同上,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结果表明,苗族在消极认同的得分要高于彝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490名藏族大学生和171名汉族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的调查问卷,以期探讨青海藏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父母家人、亲戚及朋友,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单一性和不平衡的特点。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在其他各维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建构平衡的藏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重视藏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程度,以及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培养藏族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等方法对合理提供社会支持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其他地区或群体也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民族认同积极组的回族大学生与民族认同消极组的回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积极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消极组。结合以上结论,围绕高校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理念,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回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生活压力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正相关,贫困生的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Q分类技术对藏、汉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预期自我与恐惧自我的分类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权衡下的分类结果做出解释,结果发现:(1)基于对职业可能自我内容的重要性权衡的考察,藏族大学生更加重视能力、压力、创新与个人发展方面的内容;汉族大学生更重视能力、经济地位、压力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2)藏族大学生职业预期自我包含"创新—发展"以及"能力—压力"两种取向,恐惧自我的分类项与预期自我相同;汉族大学生职业预期自我包含经济地位、能力、压力以及人际环境四种取向;恐惧自我只存在能力取向。(3)藏族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各分类项的发展较为平衡;而汉族大学生只有在能力项分类平衡。  相似文献   

17.
阎劲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6):116-117
随机选取藏、汉族学生240名,对他们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了测试和对比.结果表明,藏族男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好于汉族男生,而汉族女生则好于藏族女生.建议应加强体育锻炼,按照藏、汉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