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京辉 《声屏世界》2008,(12):33-34
镜头转换的逻辑基础 一部电视纪录片通常包含几十个到几百个镜头,任意两个镜头之间的切换都需要剪辑者精心设置。画面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同一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剪辑方法,甚至很难说哪一种是最佳方案。但无论如何,它必须要遵守观众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镜头的转换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菁 《声屏世界》2013,(4):40-40
镜头的处理技巧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镜头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镜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可以使视频变得有节奏、有变化,且生动自然,使观众被电视节目所感染与吸引。明确主题,迎合观众思维。电视节目最终是给观众看的,因此镜头的处理应当充分结合观众的心理与思维。只有这样,观众才会愿意看这个电视节目。而要想有效迎合观众的心理与思维,需要有亮点,即具有明确的主题。只有将主题明确,  相似文献   

3.
镜头足构成电视片的基础,镜头与镜头之间组接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电视片的内容表达和艺术表现。对于电视新闻而言一镜头组接的目的不仅是增强艺术感.更重要的是传递新闻信息。归纳各种电视制作技巧的阐述一电视新闻的镜头组接一般应遵循以卜五项原则:一、画面内容的逻辑性原则电视新闻是运用电视手段对新闻事实的纪录和报道,画面是报道的主要载体,因此,画面内容的衔接必须既合乎生活的逻辑,又合乎人们的思维逻辑,也就是说既要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们欣赏电视片的视觉心理要求。罗姆在《电影创作津梁冰指出;…  相似文献   

4.
杜娟 《新闻窗》2015,(3):38-39
一个好的电视画面需要编辑工作者将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进行全面的编制,组成一幅具有欣赏力、美感较强的电视镜头。电视节目在编辑完成后,观众通过对每一个镜头的观赏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使得每一位观众在欣赏时获得各种美感的电视节目资源,同时也感受到隐藏在电视节目画面里面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信息。因此,电视节目画面在后期制作编辑时必须要保持节目画面具有一定的逻辑贯穿性和完整画面性,  相似文献   

5.
构图作为视觉艺术的产品,无疑其美学基础应当立足于人的视觉上。电视画面的总体结构也不例外,摄像人员要通过摄像机镜头捕捉到事件中美的一面,把它展现给观众。而电视画面构图的目的就是要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出发,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使观众在收视中认同,进而满足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6.
周楠 《新闻前哨》2007,(4):57-57
电视主持是一项再创作性的工作,镜头前的状态是节目主持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主持创作中需要掌握和自如运用的一个技巧。一、松弛身心在开始主持创作之前,必须使身心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才能有清晰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和得体的形体表现。主持人必须让自己在镜头前身心松弛,然后,把自己设定为观众的一位朋友,力求以一种人际交流的自然状态与观众交流,把摄像机镜头想象成观众的眼睛,在你主持时,观众会有反馈,以促使你更好地完成报道或内心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电视画面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通过自已特有的形式,充分展示作者的才能、个性、想象力和美学追求。为此,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编辑要有逻辑思维,本文从电视编辑工作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观众的心理认知逻辑,符合艺术的逻辑等方面入手,探讨电视画面编辑的逻辑思维,从而使电视纪录片等电视作品更具思想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主持人站在镜头前,面对观众,随景而走,走到哪,谈到哪。这种工作性质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做到自然大方、出口成章。而要做到这八个字,就要求主持人是个全才,掌握的知识要广、要深、要精,只有知识积累得充分,才能做到思维敏捷。  相似文献   

9.
新奇的视界——不容忽视的主观镜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导演(或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客观镜头是依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是电视节目中运用得最频繁、最普遍的拍摄角度和叙事方式。客观镜头符合观众的观察习惯,它不仅是画面语言清楚明确地传递信息、说明问题的最为基本直接的外在形式,也是摄像人员以生活中的常见位置、情景和视角来摄录画面的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  相似文献   

10.
<正>电视新闻片,是大家最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之一。由于电视新闻片的时间限制,在镜头的组接编辑上多以硬切为主,虽然这样尽最大可能增加了镜头信息的多样性,但弊端是很多镜头之间由于没有因果关系和逻辑关联,展现出不连贯的跳跃感,在观众看来,舒适感和趣味感较差。而灵活运用技巧转场,可以让电视新闻片看起来更生动,更活泼,更舒服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谓技巧转场,就是利用合理的逻辑安排,使得原始  相似文献   

11.
李坚 《采.写.编》2021,(11):44-45
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传统媒体节目要想受到观众的关注,镜头语言是关键.在电视新闻摄像中,应用镜头语言,可以直观、形象地进行视觉传达,提高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官体验.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在意见性信息传播形态中占有重要位置。要做好电视评论节目,关键是做到电视的直观性与新闻评论抽象思辨性的统一,通过强化可视性这一电视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来达到增强评论说服力的目的。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要以逻辑的力量说服观众、打动观众,思维方法的运用至  相似文献   

13.
李健 《声屏世界》2000,(6):51-51
所谓视觉逻辑,通常是指电视新闻文字受电视画面支持配合这一特定现象,具体表现就是镜头中的拍摄事件、动作与文字是否按逻辑合理组合。这是电视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与其它新闻媒体记者新闻写作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因为其他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只要读起来顺。,听着顺耳,而不需要与画面相配合,但电视新闻记者采写稿件的词句安排,却一定要受拍摄录相素材带的视觉逻辑制约,例如:有这样一组访贫问苦新闻镜头,在编成电视新闻时,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切换。都应该使有关动作相协调。也就是说在第一镜头的最后,如果访贫问苦人员进了被…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如何以逻辑的力量说服观众,打动观众,思维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社会学思维是一种现实分析的方法,一种认知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社会学思维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评论,更有利于提升电视新闻评论的整体水平。本文主要从选题、描述、论证及规范几个方面论述社会学思维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电视画面是摄像制作的产品,在电视摄像中技术是手段和载体,艺术是灵魂和精神,二者互为依托.拍摄的主题不同,手法也不一样,摄像工作者应该在拍摄时把握好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让观众不但了解信息,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要求 1.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镜头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接,这样会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拍摄运动镜头时镜头运动速度应该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画.  相似文献   

16.
方军 《声屏世界》2013,(3):43-43
电视文艺节目追求动人的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论在哪里表演,直播还是录播,电视化是最基本的保证。当若干台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同时录制时,观众便可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精彩的节目内容。而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与镜头的有机组接是分不开的,要实现有机组接就必须靠导演的二度创作来完成,这个创作的方法就是镜头的切换。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画面是电视新闻区别于传统纸质新闻媒介的重要形式.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具有符号化的色彩、形象、动态、空间等因素与抽象化的语言相连接,用时空相兼的方式与特点向观众传递客观、完整、真实的信息.电视新闻画面编辑是电视新闻创作后期的一个重要环节,电视画面编辑的质量和内涵与整个新闻节目和整个节目系统的水平息息相关.电视新闻画面的衔接、组合应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视觉逻辑、心理感知、思维方式.文章中笔者针对当今电视新闻画面编辑进行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刘毅 《新闻窗》2009,(1):73-74
电视节目是由一系列的画面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镜头是构成电视画面的最基本元素。镜头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电视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只有按照规律来组接镜头,画面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9.
电视节目是由一系列的画面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镜头是构成电视现画面的最基本元素。镜头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电视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只有按照规律来组接镜头,画面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界,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镜头朝下唱民歌”,意思是说电视新闻的镜头要对准老百姓、围绕老百姓来报道,不能“仰视”上层,看不到老百姓,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让老百姓觉得高高在上,缺少亲和力。那么,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入情入理,如何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如何符合中央提出改进电视会议报道的“三贴近”要求,从而使电视新闻达到“人文关怀”呢?笔者觉得,要做到这点.新闻记者应端正思维方式,摆正镜头位置,从选题、采访视角和平民心态等入手,才能使我们的电视新闻达到“唱民歌、实施人文关怀”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