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观,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得到普遍重视。“学会关心”的内容极其广泛,依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建立的关怀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型多个领域。让学生学会关心,教师要采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和实践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建立彼此专注、尊重与理解的关系;保证关心关系的连续性;创设恰当的情景。实践策略包括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  相似文献   

2.
刘晓年 《青海教育》2008,(11):21-22
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辞典上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我们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也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以及关心人类的文明,关心人类的文化。西方的人文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发展科学的同时,别忘记了人文教育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科学和人文是人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  相似文献   

3.
浅谈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首先是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关于素质教育中教育人本论的内涵,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一基”、“三发”教育。“一基”,即强调以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作为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实施“爱的教育”,力求理解每  相似文献   

4.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宗旨观偏移,过分强调“职”的功能倾向,以“一技之长”为己任,造成中等职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欠缺,适应能力差和后劲不足的后果,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宗旨相去甚远;在学生的发展观上,人们总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教育,“只关心人的一时,并不关心人的一生”,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很多人认为职教是“非正规教育”,只有“普教”是正规教育,  相似文献   

5.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思想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关心的人。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以诺丁斯“关心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了立足“关心理论”建立新型的“关心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关怀教育”的提出及其要义。关怀这个普通的词,把它和“教育”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它实际上是指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关怀教育”首先要体现人本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宗旨。第二,始终贯穿“爱”这根红线,关怀是爱,而“教育,说到底是爱”。实际上,“关怀教育”最切近教育的本质,或说,“关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会关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结合“学会关心”教育在学校实施情况,提出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的两种策略,即营造关心性人际关系,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一心理氛围中学习;组织学生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即以践行为重点的知情行整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生的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发展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化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一本书,名为《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作者诺丁斯,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她曾任多年的数学教师。她提出的“关爱教育理论”随着美国“学会关心”的思潮而影响深远。她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当一个人处于婴幼儿时期,或者病痛和衰老来临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和普遍。  相似文献   

10.
[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在书中,作者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  相似文献   

11.
陈韬 《上海教育》2014,(3):40-42
国内人都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近年来教育系统倡导的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质理念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并不容易,而对于拥有近3000名学生、场地面积又是格外“袖珍”的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来讲则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2.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主动关心的品质和回应关心的品质。关心的本质处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关系中,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培养起了人的关心品质。学生关心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工作。在“我—我”关系、“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中培养起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自然和社会等品质。  相似文献   

13.
杨晓 《中国德育》2006,1(6):17-19,28
20世纪90年代,当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化社会造成的人的自我异化正在超过人的社会异化所造成的危险时,少数教育专家开始对“学会关心”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会关心”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创建“学会关心”的教育范式关注的是人的自我异化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反对抽象的人性论,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哲学应该关心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这种观点引发了“教育中是否有人”及“教育中如何有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冯爱婷 《师道》2007,(7):54-55
与其给予学生整个世界,不如为学生插上人文翅膀。 到底什么是人文?我觉得简单,人文,一个是关乎人,一个是关乎文。关心人类,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加起来就是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呢?古人说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  相似文献   

17.
一、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要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就要树立教师眼中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也就是说教师“心中有儿童”,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以上课为主的集体活动。是缺乏对幼儿主体考虑的教育方法。教师关心幼儿是表达“教育爱”的基本态度,不是父母般的关心,也不是问寒问暖的“关心”,而是文化的关怀、心灵的关怀。教师要通过幼儿的种种外在表现,发现幼儿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理解幼儿,  相似文献   

18.
赵丽荣 《学子》2012,(1):29-30
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是化解一切矛盾的一剂良药,心如果融化了,万事可解。锦囊:“感动+打动”是走入学生内心世界的基本策略,用“自我体验式”的教育让学生去体会被关心的幸福,并学会如何关心、包容、谦让他人,当学生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他才学会体贴包容。会爱别人的人才是幸福快乐的人。  相似文献   

19.
通识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回应于知识繁荣的现代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旨归,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功利化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培育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因此,素质教育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