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其迅猛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要实现与各学科的整合,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也必须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其目标又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各门学科课程整合,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加强多学科领域的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新型元素活跃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更好地整合成为教师探讨的主题。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和实施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新课程的方法。为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最终成为支持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领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发展,使得数字化的学习逐渐步入主流的学习方式。地方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也离不开与信息技术各层次的整合,而地方课程资源的信息化成为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整合的重要着力点,以此突破资源原始地域固着、  相似文献   

5.
陶佳 《考试周刊》2013,(5):133-134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事业的不断深入,成功学校的改革经验向我们展示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校改革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件既有价值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涵,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当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和无效性的做法,分析这些做法可以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它们、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的整合途径,促进学生对学科课程进行有效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琳霞 《考试周刊》2013,(96):122-122
<正>目前,国内对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课程的整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地理是一门强调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尤其在高中开展的地理信息技术教育正是这种整合的高层次体现。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的意义目前中学地理是一门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部分内容的综合体。这些内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强调时空观、区域观的培养,并且需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前沿,如3S技术与全球气候变化等。使用信息技术可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虽然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强调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但并没有规定整合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案。因此人们对整合方面的许多问题还很困惑,甚至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认识。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使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业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与发展,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相关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两者整合的最优化,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是关键,而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等课程结构要素在整合过程中均受到了信息技术积极的影响.如何从课程结构要素入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该文结合高中语文课案例,以课程结构要素为结合点,通过将教学内容主题单元化、教学过程思维引导化、学习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实用化、学习环境适用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方法,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课程的内涵包含课程资源和课程过程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但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更应该重视与课程过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课程体验中,才能较好地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以课程观的转变出发,主要探讨了基于课程体验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内容。有助于我们以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体验课程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到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信息技术应该与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创造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知识信息,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主要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领域和探讨最有效的整合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观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论述,笔者认为还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本文首先对信息技术的内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特别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模式,而只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之一。接着,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次: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最后讨论了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个基础:环境建设、师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提出了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统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阐述了其有效性,并介绍了运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与模式,并以中学生物《光合作用》一节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笔者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实践中。根据我校的教学环境和软硬件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行动研究为手段。研究整合过程的策略与实施的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应当是信息技术与课程两个方面,丰体包括教学、学习和整合过程的支持。教学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授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将会南于整合模式引起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变化而产生新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各门学科的整合已经是目前教育教学的一个潮流,然而,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之间的课程整合在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课程改革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到最好,还能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更加有兴趣。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生物化学整合的事实,从整合原因出发,详细介绍整合实践过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课程整合的体会并分析整合优点。  相似文献   

20.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它要求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包括内容和过程)的系统处理和实施,以实现课程目标。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宏观历史进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向前迈开的第一步,还不够彻底。我们需要从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及进度、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活动和媒体等方面着手,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从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