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现状,对于引导学生的发展和推动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对学生整体学习效果(智能技术应用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智能技术应用效果)各维度呈现正向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性别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文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智能技术运用实践策略,以期推动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道德权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权利是指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不完全对等的特性。道德权利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研究道德权利,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重大补充,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权利的认识,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而且能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推动了智能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基于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认知,人工智能在学习文化、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技术上对深度学习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工智能背景下优化深度学习需做到: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重构学生知识体系;明晰认知目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创设真实情境,构建学习实践共同体;提供智能评价反馈,诊断学生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4.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人工智能的决策和行为开始从外部设定转向内在发展,智能主体逐渐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和行为能力,它的自主能力也不断增强。出于道德考量,自主决策和行为的人工智能开始被视为道德主体。因此,传统道德如何在智能技术中自主发挥作用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后果论、道义论和美德论都具有解决此问题的潜力。要构建能够进行道德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的自主推理能够受人类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约束,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担负起决策“责任”。实现有“道德”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价值敏感设计、透明度设计及道德学习设计是开发道德人工智能的三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艺术生产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到来。就人的审美活动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审美感知、促进审美理解、支持审美创作。在审美教育的理念、场景、资源、条件和评价等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全方位赋能。但是,由于技术的两面性,智能时代审美教育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挑战:审美取向的低俗与平庸、审美创作的形式与空壳、审美经验的游离与偏狭、审美个性的迷失与遮蔽。基于智能时代审美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可以从守正学生的审美取向、优化学生的审美创作、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彰显学生的审美个性四个方面进行着力,实现审美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虚拟化社区、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加快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认知人工智能对教育工作的帮助,通过人工智能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文章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智能排课、智能阅卷与批改系统、数据建模与学习画像等策略,以期帮助高校英语的人工智能教学。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受政策推动,以智能技术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处于教育信息化2.0阶段,其本质内涵是强调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社会认知分析表明,公众关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关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的智能技术应用问题。当前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研究中,关注点包括支持学生学习的学习分析技术和自适应学习,未来教师的能力转型和持续提升,教学管理上的流程变革和新型评估,教学资源上的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学习环境上的技术升级和环境设计。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逐步融入,提升学习、教学、管理、资源与环境等关键要素,最终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将有效改善学校教学和管理,文章主要从当前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基于文献检索和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梳理了教、学、管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中发挥的优势,主要包括:一是从智能备课、智能测评、智能组卷阅卷、提供智能场景教学、给予教师智能帮助等五个方面优化教师教学;二是借助智能导学系统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智能学习软件给学生答疑解惑、人工智能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和帮助学生评价等四方面促进学生学习;三是通过配置校园智能监控、宿舍无感考勤及班务智能管理设备助力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新技术群发式突破与融合发展正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革命本性推动智能时代“政治”概念的革命。国家治理的智能化场景改变了“政治”的技术形象;以技术快速迭代为推动力的资本集聚的瞬变性、智能化塑造了个人能力的均等性,改变了生产关系和国家概念中的权利共享性;个人自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共性悖论;人类共同体概念在智能压迫下呈现出国家间愈加合作与竞争的二重性;智能主义政治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智能技术拥有优越的算法和自主决策能力,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三大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自我发展、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资源获取、人工智能驱动学生评估动态全面化。文章梳理了三种挑战:技术门槛与应用挑战、数据采集与算法伦理、角色定位与态度迷失。基于教师应用智能技术存在的问题,需从掌握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坚定人工智能专业信念,树立教师人机协同信心;培育人工智能专业能力,建立终身学习的资源库三种路径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以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被认为已初具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智能技术链式突破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风险性引发社会对教育系统变革的普遍担忧,迫使人们对人才定位、教育诚信、核心素养、科技伦理与技术治理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新一代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将全面引发教育观的改变,包括众创共享的知识观、智联建构的学习观、融通开放的课程观与人机协同的教学观等。应对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学校应着力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智能时代的学习能力;鼓励教师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发展人机协同教学的能力;开展学校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营造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环境。只有不断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生存力与适应力,并持续优化学习环境的联通性与智能性,才能规范而有序地推动学校高质量且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智能交互”教育技术是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以人工智能与交互为基础的技术。它呈现人类智能,辅助学生实现基于理解的学习,激发深度学习。文章从“智能交互”和“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交互”教育技术对美术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深度学习”“学生主体”“智能”“交互”四种不同理念下“智能交互”教育技术在美术深度学习中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5.
《电化教育研究》2019,(5):129-129
《人工智能(初中版)》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主编为中央电教馆蔡芸副馆长和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教材从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制订人工智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交流和协作3个方面,让初中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具备人工智能产品开发的基本技能,对人工智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达到对初中生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的融合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正义与关怀均是当今时代教师道德的重要要求,是教师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正义的出发点及终极目标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的发展。正义作为教师道德的重要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和秩序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自由与学生自由密切相关,具有自由品质的教师才会肯定、倡扬和鼓励学生的自由学习。在教育领域,平等也是衡量教育文明程度的基本指标。所有学生均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教育评价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同时也面临被智能技术同质化的潜在风险。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评价规避同质化风险需要回归原点,回归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师教育评价对象个体独特性方面。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评价要回归教师教育评价对象个体独特性原点,就应采取回归情感、道德、哲学与审美、批判性与创造性、直观判断与创造性等教师教育评价对象独特性培养上,拉大教师教育评价与智能技术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规避被智能技术同质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的道德地位取决于意识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意识的分析,可以得到一种探究人工智能道德地位的方法。依据不同意识能力水平,提出了四种人工智能道德地位的命题:无地位命题、低地位命题、同地位命题和高地位命题。借鉴古典伦理学,特别是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分析这四种命题,表明现阶段人工智能不具有道德地位,未来可能拥有与人类相同的道德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促使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技术驱动成为智能时代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特征。技术在助力未来学校建设的同时,存在着责任模糊、主体异化、道德缺失以及育人弱化等伦理风险。为规避智能技术对未来学校建设潜藏的伦理风险,具体实施的策略包括:完善各主体应有职责,明晰教育责任;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构建人机协同体;建立数据资源透明机制,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温情氛围,重拾育人初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