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掌握科学”教育观对科学的“形而下”追求阻碍了当前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理解科学”教育观既包含对科学“形而下”的掌握,又包含对科学“形而上”的领悟,全面地概括了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科学及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从“掌握科学”教育观到“理解科学”教育观的变革是深化高等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或日"人文精神""人文性"),大概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研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似乎与真正的"人文主义"产生了一个偏离角,似乎大都忽略了人文主义必不可少的另一面--科学精神.在当今众多有关"人文主义"的解释中,笔者认为周国平先生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在西文中,‘人文主义'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科学人文主义何以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具体基础和原因至少有三:传统人文主义;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现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探讨萨顿何以提出科学人文主义主张,有利于从源头上寻找解决两种文化冲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课程“目标模式”是技术理性的产物,作为传统教育在现时代的翻版,其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人的存在。这种局限性是由传统教育赖以产生的科学、哲学基础决定的。为此,要从人文角度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澄清教育的真正内涵,在科学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立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的新教育观、新课程现。  相似文献   

5.
人文主义教育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源远流长的一个文化传统.但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工业革命的推进,这一传统受到了挑战。20世纪以来,欧洲学界围绕着人文与科学两大主题发生了一些激烈辩论。分析英国学者斯诺的“两种文化”命题所引发的对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批判.以及德国学者斯洛特戴克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人文主义文化伦理之争,并似此为参照比较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科玄论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应当避免把人文主义教育或者科学主义教育当作一种单一的规训文化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文化有了科学与人文的典型划分,由此揭开了二元文化冲突斗争的历史,至20世纪上半叶“两种文化”的冲突达到了顶峰。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两种文化”冲突的根源则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指出,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是科学与人文对立的哲学基础;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专业化,加大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裂缝;科技理性的扩张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使“两种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不以宗教、科学为主流,而以社会人生为终极关怀。实为一种人文主义文化。而国身通一精神,则体现了这种文化以仁为本的精神与特征,并由此决定了传统诗歌关心社会人生的特质。我国古代没有职业诗人。诗人就是士人。士应承担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职责,接受人文文化教养、建立道德人格主体。实践人文理想,尤应为士的主要职志。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到《尚书·尧典》的“诗言志”、再到《诗大序》的“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这些典训来看,都体现了人文文化对诗人关心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8.
“说明”与“理解”代表着心理学中两条对立的方法论路线。文章分析了两者的含义及其对立的具体表现,认为两者的对立在心理学中经历了构造心理学的实证主义经验描述与格式塔学派的现象学直观描述相对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演绎型说明与精神分析的符号性理解相对立、认知心理学的模型论说明与人本主义的移情、目的论理解相对立等三个发展阶段。指出说明与理解对立的根源在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传统及心理独特的矛盾性质,将来的心理学研究不能只择其一,而是要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找寻合适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本性区别及统一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文化”应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种种无根据地扩充人文精神意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性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文化的统一必须立足于它们对人性的完满实现所能做的贡献,进而通过哲学的平台实现两者的融通,从而最终在人性上实现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挛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2.
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融入人文精神来缓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以培养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人.其本质在于对科学技术"完整性"的理解,提出把人文精神融入科学教育的"核心辐射"课程模式,主张以学生主修专业为核心向外辐射,开设与此"紧密相关"的人文社科课程.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文化学者,剖析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可以发现林语堂对中国文化最深层、最独特的认识即是对儒教思想的体悟。林语堂把儒教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所谓中国的“人文主义”。他对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并对达到这种“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的“情理”精神,即“中庸”之道大为叹服。他赞扬儒家注重实际生活及在社交上有用的教育,坚持认为孔子是一个近情的人。林语堂还总结出“中国式人文主义”的发端在于明理,但他对孔子不关心“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点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人文性在西方反科学思潮的洗礼中突现出来,科学飞速发展的事实对西方以人文主义为尺度的反科学思潮进行了有效的反击,迫使西方反科学思潮的转向。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彰显出人的创新本质;现实社会发展中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的互动更加显现出科学所具有的人文向度。  相似文献   

15.
高一册新教材选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书上有了明确的解释,但“文化”一词难以界定,再加上当前“文化”大有泛滥之势,从烟文化、酒文化到风筝文化、豆腐文化甚至有人提出所谓的电子文化,弄得学生很难理解“文化”的含义。古代的“文化”,按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为:一、指典籍,如《诗》《书》《礼》等;二、指人们的礼仪风俗。因此,“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也可以说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如: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之理解的意义旁落,使得科学教育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偏离了“理解科学”的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理解与解释”的哲学溯源,从存在论—本体论角度对科学教育之理解进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科学的理解与解释所蕴含的原初的意义,有利于科学教育规避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对理解与解释的根本运动性进行分析,实现对解释学循环的继承和超越,为科学教育之理解打下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sensus communis”是伽达默尔所看重的西方人文主义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它包含“共通感”和“常识”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个概念和另外三个概念“教化”、“判断力”和“趣味”关系密切,是其中的中介和桥梁,它们一起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真理及其解释学的基础。伽达默尔对这个词的理解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纳入一种新的眼光,使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解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倪娟  沈健 《学科教育》2009,(4):36-46
理科教育的人文化历程可以揭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之基本理念“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应有要义。在理科教育变革的政策文件与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非指以文科的方式进行理科教育。通过比较中西方科学与人文的不同传统及其影响下的不同现实,可为当前理科教育变革指出适合的人文路径。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现实决定了理科教育应当肩负科学的人文使命,但此处的人文当是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文精神,在理科教育中强调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探究的理解、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重视理科教学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等,都是理科教育人文化的具体的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广为关注的论题。学者们对于人文精神存在三类不同理解方式:或者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来界定它的内涵;或者把人文精神归结为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或者立足于人类来理解。文章认为,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应当以中文语境的意义为基础,综合把握西方文化中的基本观点,立足于个人与人类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的文化回归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一种文化,其人文性是内在的。目前我国科学教育片面性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就是其人文性的缺失,人们对科学认识和理解的肤浅、人们对科学实用价值单方面的强调以及人们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惰性等是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整合论”建立在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基础上,预设了科学与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实际上决定了科学与人文整合的不可能性;“挖掘论”视野中的科学仍然是学科意义上的科学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科学,局限于挖掘学科范围内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因此,“整合论”和“挖掘论”都存在局限性和认识误区,不是解决科学教育片面性的有效途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科学的文化回归,在科学的文化背景下而不是单纯的学科背景下开展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文化回归有助于人们全面理解科学,是实施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提,有利于消除全球性危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