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既是高职教育为"三农"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其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文章提出了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途径和建议,旨在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2.
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健 《成人教育》2012,32(9):19-20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工作,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整个农业教育体系的"领头雁",要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和构建方面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3.
农业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职业院校的任务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以学历为主单一办学模式等.这些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职业教育要转变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办学方向.开门办学,面向大众办职教,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适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4.
我校践行教育规划纲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把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①构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层次、分目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②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教育、信息优势,开创了"科技绿舟"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实施科技兴农;③实施"四个一工程",构建政府政策指导、学校科技支持、企业产业带动、农户参与致富的新农村农业产业化服务新模式;④坚持开展"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努力为社会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学校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时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合作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校科研综合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关键要培育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全力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镇合作的办学之路,把提升服务"三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十堰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十堰市利用科技学校打破固有办学模式,让适龄留乡农民较系统地接受中等农业学历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解决农村较高素质的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依托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养网络,创立了适应区域特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十堰市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低,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十堰市利用科技学校打破固有办学模式,让适龄留乡农民较系统地接受中等农业学历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解决农村较高素质的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依托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乡镇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养网络,创立了适应区域特点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首都唯一一所培养服务"三农"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发展服务,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学院的天职,也是学院长期办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极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被赋予新的科学内涵。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知识载体,农业职业教育又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着重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重要策略,指出农业职业教育要锁定“三农”,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为"三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收益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如何坚特服务"三农",规范办学,提高办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市场上对能帮助农村、农产品企业推广产品、研究成果的人才需求旺盛,高职院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发展涉农商贸经营类人才培养专业.主要分析了当前涉农商贸经营性人才的培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涉农商贸经营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农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科人才,是当前农业类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分析当前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对策,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探讨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高校占普通高校的一半左右,其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属于面向广大农村的高等教育范畴。区域性高校必须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适应本区域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我国关于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研究,凸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明确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取向;高校办学通向新农村建设路径的探索,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坚持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太行山道路”,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铸就了辉煌业绩;新农村建设呼唤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同时,注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培养和造就新农民;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研究和推广新技术;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引导和营造新风尚。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建立激励引导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理论研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新农科建设所需的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开设一些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提升知识底蕴与内在修养、增强身心健康等通识课,如"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过开设该通识课,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茶及茶文化,领悟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科学地利用茶来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把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作为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院校培育卓越农林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从仅重视观赏价值逐渐向兼顾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方向发展,在要求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功能的同时,还要具备欣赏绿水青山、体验劳动乐趣、分享劳动成果等功能。在此背景下,通过在高等农林院校开展“果树在园林中的应用”课程建设,让当代大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重视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学会合理运用果树营造园林景观,美化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提升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建设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年来,各高校在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就专业建设特色做了许多有益探索。通过调查全国80多所开设会计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就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民营高校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以期对新时代会计专业特色建设做一个梳理,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BIM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高校作为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为建筑业市场提供充足的BIM人力资源。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在BIM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课程教学及实践方面的实践与探讨,为高校BIM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三农?怎么利用农业高校的特色更好地培育适合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类人才?这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高校的重要话题。农业院校毕业生应转变观念主动投身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农村基层,政府应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更合理规范的环境,高校应相应改革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共同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缓解当今社会就业矛盾提供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