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阅读"时代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 《图书馆》2008,(2):93-94
本文分析了"浅阅读"与"深阅读"的辩证关系,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浅阅读"趋势,对图书馆如何应对"浅阅读"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阅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有效阅读形式,它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否定与排斥"浅阅读"对提高全民阅读率是不利的,正视"浅阅读"的存在、挖掘它的价值、引导其发展方向才是学术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阅读"不应遭遇"深谴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阅读"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代阅读的有效形式之一;它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浅阅读"本身不具有社会的、伦理的、道德的属性,不存在所谓的严重危害.对读者的"浅阅读"现象,我们应持欢迎的态度,并认真研究其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4.
"读图"与"浅阅读" "读图",即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编排形象化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使人不再陷入抽象的文字解读中.在视觉文化发展进程中,文字传播优势衰落,图像开始唱主角,"读图时代"已然来临.  相似文献   

5.
读者的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阅读推广服务也不能停留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表层上,应该从读者发展的角度动态地看待问题,从而实现推广服务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以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阅读实验室"推广案例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读者"阅读生命周期"的阅读推广模式,将阅读推广服务嵌入读者阅读动机—阅读思考—阅读分享—创新实践的整个阅读生命周期,构建全流程的阅读推广体系,引导读者完成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论文提出在为深阅读鼓与呼的同时,对浅阅读的理性思考也同样不容忽视.在解读"浅阅读"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浅阅读盛行的社会原因,并就如何理性对待浅阅读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杂志》2007,26(7):94-95
一、"读图"与浅阅读、深阅读…… 我们今天热切地讨论着指导青少年阅读问题.但是对当代社会环境中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方式,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浅阅读"图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图书的"浅阅读"数量基本呈正态分布,不同类别图书的"浅阅读"量有显著性差异,高"浅阅读"量图书类别为语言类、文学类、工业技术类,"图书浅阅读"主要存在于社会科学类图书,且和馆藏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呈爆发性生产和文献呈海量增长之后的重要阅读学特征,那么在当前这个被电脑和网络技术信息化了的知识经济社会.在这“轻阅读”、“浅阅读”和“泛阅读”行为广为流行的时代.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民阅读率”的进行性降低趋势,如何才能客观理解发展中中国的时代特征,从而切实做好“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中的导读活动呢?  相似文献   

10.
田秀峰 《传媒》2021,(4):61-6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移动阅读的优势逐渐显现.相对纸质出版物,数字化阅读媒介具有灵活多样、资源丰富且时效性强的特点.多个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调查显示,虽然移动阅读对读者学习有辅助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娱乐性、碎片化的浅阅读趋向.本文以"扇贝阅读"APP为例分析了移动终端数字化阅读产品的特点、运营方式和引导阅读机制,并对如何利用移动阅读平台提升阅读效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浅阅读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出版、图书馆等文化领域。从概念上合理界定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对于阅读推广工作、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上的类似阅读现象、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阅读"的概念着手、从"深"与"浅"的角度着眼,尝试对浅阅读和深阅读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对相关问题加以辨析,并指出浅阅读具有时代性、可转化性、信息媒介与时间跨度上的双重广泛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深”与“浅”之辩:高校图书馆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三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为依据,分析现今阅读大繁荣景象下的"浅阅读"状况及其主客观原因。从高校学生阅读的两极化、非学术性和资源获取不均衡性入手,辩证地探讨精英、非精英高校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中的"深"和"浅"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对近两年图书馆界关于“浅阅读”问题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阅读"方式的研究,是近两年"图书馆与社会阅读"论题关注的焦点之一,图书馆界对"浅阅读"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浅阅读"不是所谓的"勿需思考"、"浅显浏览"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也不存在所谓的"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当代读者积极应对海量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为此,图书馆应贯彻落实<图书馆服务宣言>精神,实施人性化、个性化的有效服务,为读者自由方便地利用文献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融媒体时代,大众阅读呈现出"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的新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全社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齐心协力、顺势而为,将"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就一定能让新媒体阅读焕发出像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青春魅力,克服新媒体阅读带来的快餐化、消遣化、娱乐化、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过分热衷于"浅阅读",无论于国于民,潜藏的危害都将是巨大的。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阅读。而在考量浅阅读与深阅读关系时,不应该忘却读和写之间的紧密关联。《人民日报》报道:读和写不可分割。读者读什么,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而作者写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读者读什么的影响。浅阅读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浅写作的"繁盛"不无关系。近年来,许多论文和书籍虽呈井喷趋势,但学术含量和思想含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仿佛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仅仅是为了发表和出版。这种写作的"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6.
如今各地都在倡导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日、读书月、读书会、书香万里行等读书活动,这种现象令人振奋。至于读什么,怎么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许多文人学者多强调深阅读,认为那种浅尝辄止的浅阅读,收不到学习知识的效果。有文章更贬低浅阅读,是"肤浅轻松的休闲消遣,对于提高身心修养有弊而无利";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要求出版界"不要迎合和助长浅阅读风气的蔓延"。说浅阅读不利于深入领会知识真谛,鼓励人们多在深阅读上下功夫,这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窗口",不仅担负信息传递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和留住读者。当快速跳跃的"浅阅读"成为阅读习惯,便对新闻标题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准确凝练且加生动形象地制作出新闻标题,是"浅阅读"时代对新闻编辑要求。本文认为新闻标题应在如实充分提炼新闻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立足读者需求通俗而生动地制作出来,才能抓住习惯"浅阅读"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浅阅读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阅读与深阅读在阅读符号、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阅读的目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浅阅读可以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东西,而传统阅读积累的功底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准确。学术阅读是一种传统阅读和深阅读,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阅读也呈现出浅阅读的一些特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主体应该根据阅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变化,注意论文题名的吸引力和摘要对论文的推介、展示作用,合理利用"浅阅读元素",以增强论文的吸引力,扩大期刊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观点摘要     
柳斌杰:"浅"阅读时代更加突显出版业的文化使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2007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发言说: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是典型的"浅阅读"。"浅阅读"的消费特点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是一种快餐文化。  相似文献   

20.
辩释"开卷有益"的真谛,并提出落实"开卷有益"应解决阅读习惯与阅读目的、阅读毅力与阅读方法、浅阅读与深阅读、阅读与思考、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