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轻声是普通话里突出的一种语音现象,轻声词是有其规律及界定的。本文从轻声的词汇、语法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普通话的轻音不仅是语音现象,同时也是词汇语法的一个问题:普通话的轻音有区别词义、区别词性、区别结构形式、区别词和词组等一些词汇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对淮北方言研究进行了综述:语音主要是淮北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主要是淮北方言同普通话词汇的词义、词形、词源比较;语法主要是“子”尾、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4.
试论轻声词语正误判定的宽严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当中 ,对轻声词语正误的判定历来存在着从严、从宽、宽严适度的观点。文章从轻声词尚无准确数字和国家标准的分析中 ,提出从严不可行 ;从轻音在普通话音韵结构中的作用和特点上分析了从宽亦不可行。从对不同题型、不同等级有不同要求和轻声的语音性质的分析中 ,提出应宽严适度 ,并初步勾勒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轻声词语正误判定的宽严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传统日语语法以假名为工具研究“活用变形”的局限性;论述对“活用变形”进行语音学分析的必要性;提出以日语罗马字为工具,尝试从语音学角度分析“活用变形”的基本语音形式:日语活用词尾,并试图构建新的具语法表意功能的日语活用词尾语音形式体系,以期进一步揭示“活用变形”的语音规律,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家一般都认为: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一组词互为反义词。这个定义包括两点:一、从语义内容上讲,它要求该组词意义相反相对;二、从语法形式上讲,它们只存在于“词”一级语法平面。这个定义并不包括语音形式方面的内容。因此,“美丽”和“丑陋”、“美丽”和“丑”各是一组反义词;但“美丽”和“肥胖”、“美丽”和“不美”却都不是一组反义词。  相似文献   

7.
关恩娣 《考试周刊》2011,(78):97-98
对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及语法化现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语存在句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指出存在句的基本要素《括存在地点、存在主体和存在关系;蕴含“存在”意义的动词都可以进入存在句:语法化对存在句产生了“虚化”和“语法化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下,“很好很强大”成了最红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并衍生出一系列同模语句。笔者拟从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四个方面,分析“很1+单音节词+很2+双音节词”式流行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用在变易主谓句的“其”字历来说法各异,本文试从语法、语义、语用、语音修辞等几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其”字的代词属性。  相似文献   

10.
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语义内容的虚化、句法搭配的泛化、语音形式的弱化等几方面探讨了动结式中“见”字的语法化。文章还讨论了“见”字过度语法化的表现及“见”字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  相似文献   

11.
说“不”     
副词"不"主要表示否定意义,也用于表示非否定意义。宋元以降,"不时"、"不成"、"好不"等短语中"不"意义的变化,反映了汉语语汇发展过程中双音结构短语凝固、虚化为双音节词的规律。现代汉语中"不"表示非否定意义的用例已明显减少。"看我不收拾你"、"弄得不巧,还能夺冠呢"等句式中"不"仍然保留非否定意义用法。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是清代百回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可以反映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性变化.本文主要研究《镜花缘》中否定副词“不”的用法.从“不”的使用情况,与其他词的搭配上说明其主要用法,最后得出“不”的主要意义并进行总结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机制为基础,分析对比英文"bed"和中文"床"的语义,发现该词的义项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其词义演变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交叉的趋势,而且各义项以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组成了一张复杂的语义网.该基本范畴词的多项语义...  相似文献   

14.
阿干考     
通过大量的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讨论了"阿干"一词的含义、语源,和"阿干镇"、"阿干县"、"阿干堡"、"阿干山""、阿干岭"、"阿干水"、"阿干峪"、"阿干关"等以"阿干"为名的地名的起源。结论是:"阿干"源于鲜卑语,意义为"兄长""哥哥",又与"沃干"同音。"阿干"用于地名,前人认为即"兄长"之意,源于慕容诗"阿干歌",但本文依据现存最早出现"沃干"一名的《三国志》,认为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诗歌卜居主题始于《诗经》,早期诗歌中的卜居主要是居住文化的表现。自《楚辞·卜居》篇始,士人借卜居抒写情志,卜居诗由此产生。卜居诗散见于六朝,兴于唐宋,蜕变于明,沉于清。在这一过程中,卜居诗的主题沿着两条轨迹演变:一是疏离政治,诗歌中的爱国热情不断减退、消失,更多地趋于林泉之趣;二是面向世俗,诗歌内容逐步由雅向俗嬗变,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与情趣。卜居诗主题的这种演变有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它既反映了封建专制、儒家文化由鼎盛到没落的进程和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兴起,也反映着士人精神由张扬到内敛的转变及其对政权的离心过程。对卜居诗主题演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管他X不X"格式在口语中经常使用。"管他X不X"是由"不管X不X"虚化而来的。从形式、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该格式进行考察,发现其表现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表达含义更加丰富,语用效果上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7.
在畲族民间传说中,广东潮州凤凰山安葬着其始祖忠勇王,是畲族的发源地。但民间传说与凤凰山真实的历史地位是有差异的。畲族是少昊之后,发源地在东夷,广东凤凰山只是畲族发祥的一个象征符号。畲族始祖的坟墓也不是在凤凰山上,而是"葬在南京大路上"。  相似文献   

18.
"不折腾"一词的翻译方法对习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中的喻体词汇含有极为丰富的意蕴。在对习语喻体翻译中,利用移植法翻译,既充分保持了源语习语中的喻体词汇,展示了源语文化的独特特征,也十分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安仁方言常用的否定词有"冇"、"曼"、"不",否定名词性成分通常用"冇";否定谓词性成分通常用"曼";对主观的否定通常用"不"。同时"曼"还兼表"不"的功能,可以表示主观否定,但在用法上和"不"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如果"VP"不具有引述的性质,那么"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该结构有4种句意类型:结果类、前指确认类、后指确认类、后指不屑类.句意类型不同,"不就VP"的重音模式也相应不同."不就是X"是"不就VP"的一种特殊情况.和其他的"不就VP"句相比,"不就是X"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可能是陈述性的,二是四种句意类型出现的频率高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