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意义]探讨消极社会比较、不同类型的消极情绪对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的作用机理,有助于丰富与拓展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相关研究。[方法/过程]构建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在线问卷搜集273份有效样本,利用PLS-SE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倦怠和嫉妒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而消极社会比较显著影响社交网络用户的嫉妒情绪,其次是焦虑,最后是倦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对其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进行全流程解构,研究其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规律,明晰弱关系社交媒体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流程、内在机理、发生规律,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优化策略。[方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结合相关文献构建模型;采用移动经验取样法获取抖音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原始数据;利用PLS-SEM对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揭示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效应。[结果/结论]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表现为“中辍—再次采纳—(中辍—再次采纳—……)中辍”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感知成本、系统质量、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中辍意向,进而产生中辍行为;社交需求、感知愉悦性、转换障碍、群体规范刺激用户产生再次采纳意向,进而产生再次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探究诱发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为移动社交网络的设计者、开发者和运营者的社交网络功能优化、信息服务质量提升和精准营销推广等实践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以"压力源-压力-结果"为分析框架,在整合压力应对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上,从技术压力和使用满足的视角出发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研究模型。实证研究以微信的深度用户为研究样本,采用"情境实验+问卷访谈"的方式获取404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mart PLS2.0软件验证假设和模型。[结果/结论]技术压力和使用满足的影响在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时同时存在,均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产品转换疲劳和使用疲劳,两者的综合作用能诱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其中,技术压力因素中的信息过载、功能过载是产生社交网络使用疲劳的重要前因;使用满足因素中的情感需要满足、社交需要满足和信息需要满足是产生社交网络转换疲劳的重要前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从组态视角对AIGC应用平台用户的中辍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明确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的痛点与边界,更好地优化服务,以促进技术赋能。[方法/过程]使用问卷收集219份有效数据,采用扎根编码与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AIGC应用平台用户中辍行为的因素进行识别,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揭示引致AIGC应用平台用户中辍行为发生的条件组合。[结果/结论]将AIGC应用平台用户中辍行为归纳为潜在威胁感知型和技术因素主导型两种模式,发现感知威胁、期望失验、系统质量、内容质量在AIGC应用平台用户中辍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后续的研究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用户的信息行为对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借鉴"用户画像"的思想,提出了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的概念,围绕人类动力学研究视角构建了在线社交用户的舆情画像模型,最后从舆情信息传播的时间间隔分布、活跃度分布、时间间隔重标度、交互热度、阵发性和记忆性等方面对在线社交用户信息传播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社交用户"舆情画像"可全面揭示其网络信息行为特征,实现对用户基本信息与舆情传播信息的有效收集、有效识别与定量分析,从而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具体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影响机制及影响路径,为未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NVivo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梳理并分析范畴间关系,构建社交媒体环境下智能推荐内容点赞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平台声誉、智能推荐信息质量、智能推荐服务质量、智能推荐系统质量及用户需求、用户感知通过用户满意度间接影响点赞意向,用户感知、游戏化运营、社会影响、从众行为直接影响点赞意向,点赞意向直接影响点赞行为。最后从社交媒体治理、运营、使用角度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8.
张敏  孟蝶  张艳 《现代情报》2019,39(4):42-50
[目的/意义]探究强关系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各变量的交互作用模式,为强关系社交媒体开发商及运营商在改进服务品质、优化使用体验和提高用户黏性等方面提供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见和建议。[方法/过程]基于使能和抑能的双重分析视角,以强关系社交网络的典型应用微信朋友圈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经验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3个步骤提取概念、范畴来构建概念模型,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结论]信息过载、社交过载、系统不满意度等情境因素和感知隐私风险、心理疲劳、使用沉溺等认知因素促进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网络外部性、群体规范、附加功能价值、转换障碍等情境因素和信息需求、功能需求、情感需求等认知因素抑制了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用户在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的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产生取消提示、屏蔽、节制使用、潜水、间断使用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此外,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关系特征和使用特征等个体因素对使能因素和抑能因素与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之间的强度关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基于社交网络用户短期兴趣和长期兴趣,挖掘用户不同时间窗口下长短期兴趣,能够提高用户兴趣发现的准确性,解决推荐系统不能适应用户兴趣变化的问题。[方法/过程]通过对社交网络用户兴趣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用户兴趣可以分为短期兴趣和长期兴趣,据此构建融合用户兴趣漂移特征的个性化推荐模型。采用时间窗口的方法挖掘用户短期兴趣,利用遗忘曲线跟踪用户长期兴趣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进行聚类,根据用户聚类结果为用户推荐兴趣相似用户。并以微博真实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结果/结论]融合用户兴趣漂移特征的个性化推荐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发现用户兴趣漂移特征,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局限]仅使用"微博"这一应用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实证,未能从多个网络社交平台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代宝  罗蕊  续杨晓雪 《现代情报》2019,39(9):142-150
[目的/意义]把握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现状和发现可能的研究机会。[方法/过程]从社交媒体倦怠的含义、前因和后果三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倦怠主要从情感体验、行为表现和两者的综合3个视角来定义;社交媒体倦怠的前因主要包括社交媒体相关因素(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相关因素(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社交媒体倦怠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影响用户的心理(不满意等)和行为(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转移行为、消极使用行为等)。  相似文献   

12.
于晶  刘臣 《现代情报》2015,35(10):49-54
本文利用新浪微博数据,从微博发布行为的时间间隔分布、周期性与波动性,以及记忆性与爆发性等方面出发,对微博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博信息发布行为的时间间隔分布具有幂律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发现微博用户的分布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与波动性,同时还具有强记忆弱阵发的特性。研究结果在控制网络谣言,促进微博营销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预测在线社交网络突发事件中的用户行为,从而发掘舆情传播中的用户行为规律,有效控制引导舆论信息,尤其是对可能做出不同行为的用户做出分级,做到差异化的引导与应对。[方法/过程]以新浪微博中两类不同的突发事件为例,收集其中做出交互行为的用户数据,在理论研究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做出点赞、评论、转发3种行为的用户所具备的有效属性作为特征指标,使用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用户交互行为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结论]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更好,说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同时本文也对突发事件中用户做出各交互行为所具备的属性做出了规律性总结。  相似文献   

14.
周涛  林晓靖 《现代情报》2021,40(11):65-72
[目的/意义] 移动社交APP发展迅速,但各类产品之间的功能较为相似,相互之间替代性较高,因此防止用户转移对于社交APP来说至关重要。基于PPM(推-拉-锚)模型,研究了社交APP用户的转移行为。[方法/过程] 对收集的322份有效问卷采用SEM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质量不满意度、服务质量不满意度、社会认同和社会交互等因素正向影响用户的转移意向,转移成本负向影响转移意向。研究结果启示社交APP需要采取措施阻止用户转移,从而实现用户保持,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针对科研用户在线学术关系网络及行为模式的分析,将丰富和深化面向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行为理论,并推动平台服务功能的优化,引导用户基于平台充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方法/过程]选取科研用户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关注与合作关系,从整体层面归纳不同时间下用户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同时从个体层面基于聚类分析提炼不同用户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学术交流的行为模式,并揭示其时序规律。[结果/结论]整体层面,关注关系网络与合作关系网络正逐渐扩大规模,关注关系网络各用户间联系更为紧密,核心用户倾向于与网络中的高度值节点相连;合作关系网络兼具拓宽与加深趋势,核心用户间的连接较为发散。个体层面,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可分为5种类型,其行为模式短期内具有稳定性,多数发生行为变化的用户体现在平台交流功能的使用偏好、机构内外交流重视程度的转变等方面。[局限]对学术关系仅选取平台中的关注关系和合作关系,研究样本未考虑到年际内更为细粒度的变动;研究停留在对于结构化数据的定量分析,未考虑文本内容等非结构化数据,这可能会对结论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继东  蔡雪 《现代情报》2019,39(1):70-77
[目的/意义]本文以用户行为感知视角,研究影响移动社交网络主导型用户与浏览型用户持续使用的因素,为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商提出参考与应用借鉴。[方法/过程]分析移动社交网络主导型用户与浏览型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引入相关变量,构建了基于用户行为感知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服务持续使用意愿模型并提出假设,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感知质量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主导型及浏览型两类用户;服务质量、感知风险、知识获取、个人创新、社会认可、感知信任、感知转换成本等因素对两类用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已广泛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户对所提供个人数据的隐私关注一直存在,但却依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需要解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方法/过程]运用社会影响理论,通过解析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隐私成本(即隐私关注)和隐私收益(即行为诱导:人际关系管理,自我展示,主观规范),建立隐私权衡模型,分析用户的隐私权衡行为,寻找隐私关注困扰下用户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并持续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并非是忽略了隐私关注,而是行为诱导(包括人际关系管理和自我展示)的正面影响超过隐私关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从用户感知价值出发对校园书店用户满意度和行为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书店的用户特征,推动校园书店发展建设。[方法/过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影响高校校园书店用户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感知成本对校园书店用户的满意度和行为意向均起着关键作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影响着用户满意度。校园书店用户满意度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同时在感知价值和行为意向间具有中介效应。因此从提升校园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校园书店的用户体验、丰富校园书店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发挥校园书店的阅读属性和价值等方面提出校园书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学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们维护人际关系、进行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开展用户行为聚类研究对学术社交网络平台准确识别用户组成成分、理解用户行为、提升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以ResearchGate(RG)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平台用户行为的描述模型基础上,利用K-means算法对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并立足于学科差异视角探索不同学科用户分布与行为特征。[结果/结论]研究表明RG用户可被划分为10类,不同用户群体在平台功能的利用方面存在较明显的行为偏好差异。同时,学术社交网络的用户利用行为存在学科差异,自然科学类用户类型分布较为均匀,较少呈现极端偏向某一用户群体的情况,利用行为也更加积极;而人文社科类用户主要由潜水用户组成,表现相对沉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