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幸福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是每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归根到底要回归于人,回归于学生的幸福成长。这是教育的价值本体,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林东第二小学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启文学校,始建于1928年,是林东第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多项荣誉,成为巴林左旗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近些年,学校秉承"共创共享,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建设"人文情怀、书香气息、师生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培养"文雅、感恩、乐学、健康"的学生,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让每一位教师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构建了幸福教育的五个支撑体系: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团队、幸福环境。  相似文献   

2.
王炎斌 《师道》2003,(4):11
对教职工理解信任、和蔼可亲是一个好校长应该做到的,但要在当今形势下,把一所学校治理得有条有理,严格规范,校长要有"柔"的一面,也要有"硬"的一面.我把这概括为三个"硬",即"硬肩膀"、"硬耳根"和"硬手段".  相似文献   

3.
道德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在"道德即自由的自律"的基础上,围绕义务和自律范畴,探讨了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等问题,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自由意志、敬重义务和道德自律是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活动史研究视野下移、史料来源拓宽的背景下,《红楼梦》成为研究明清教育身体史的重要符号之一。儒家道德对女性教育的矛盾要求,改朝易代带来的极度管控,都将明清时期的女性身体教育推向异化的扭曲状态。在传统礼教标榜塑造"道德的身体"的基础上,明清女性身体教育逐渐由"以礼修身"演变为身体的尊卑教育,进而发展到"以礼为法"。《红楼梦》以比官修典籍更接近世俗真实的笔触反映了明清女性的身体意识,揭露了明清女性教育的奴役原则对身体的"暴政",启蒙我们重回女性身体解放的根本,即找回自我身体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5.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师德建设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为己之学"。"德福一致"是伦理学的一大公理。虽然生活中不乏好人没有好报的事例,但大概率是"好人有好报"——除非规范本身有问题。若认真定义幸福与道德,德福一致的概率应是100%。这昭示了一个真理:修养道德是个体获得幸福人生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教师要有幸福的职业生命,就必须有自己的"教育梦"和事业心,就必须具有实现教育梦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7.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教育之所以被当作一项道德的事业,是因为其根本价值在于能够增进儿童的幸福。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框架下,儿童幸福难以成为教育目的,因为单调的、强制的、工具化的受教育过程,导致了儿童"完全性幸福"、"内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失落。要想完善儿童德性与增进儿童幸福,则需要重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前一时期开展的"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的讨论中,王煦华曾提出了地主阶级道德和农民阶级道德"互相包含"的论点.他在《统治阶级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一文(1964年4月6日《光明日报》)里,认定对立阶级的道德具有同一性,即"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中包含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成分在内","被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中包含统治阶级的道德成分在内","两种对立阶级的道德,都包含有维护对方阶级利益的道德成分在内".由此出发,王煦华说统治阶级的道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压迫人民的一面,又有对人民有利的一面".所谓"对人民有利的一面",就是"地主阶级的道德中包含有维护农民不被随意杀害的利益",就包  相似文献   

10.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源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与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打造道德与法治沉浸式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需打造互通互享、互动互助、互融互得的沉浸式课堂,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3.
<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我主要采取了"境""精""经""静"的方式。下面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对此予以说明。一、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境,即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4.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伦理学大辞典》认为德性"即道德品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关于道德德性这一问题有着内容近似的阐述。本文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道德德性观点,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的观点,对道德德性作为"适度的品质"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线展开比较研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论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互通,在学说思想上形成互补,对道德与道德德性问题作出补充性解读。  相似文献   

16.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一种关于"好"的理论,是"生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也是内在善与外在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统一。作为幸福指标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核心,财富和道德同幸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深刻地体现为财福关系和德福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但其中也存在片面性。要扬弃这种片面性,就应"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回到人自身,将幸福看作是最高善和最大自由,使道德与财富共同指向幸福,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生活得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18.
幸福的生活是人人所向往和渴求的。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但是幸福生活有它自己的基本规定性。真实、向善、求美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个人的生活幸福程度是与其自身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抱持积极生活态度、关心他人、维护正义、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道德情感与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之间表现出的一致性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关乎生活幸福的教育命题,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多种渠道,从人的内心深处寻求帮助人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的途径和方法,使人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智慧、力量、勇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9.
儒家经典《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首倡:于自我应有"温、良、恭、俭、让"的道德风貌;于社会需秉持"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念;于家庭需要坚守"孝、友、悌、恭"的道德准则;探寻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德境界;通过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下,价值相对主义日渐盛行,新锐思潮前赴后继,《论语》的道德示范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精神利器。道德责任由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情绪等元素构成,需要大学生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道德元素在转化、融合的过程中,学习与教育是必要的催化剂,也是道德责任培养直接而有效的现实途径。追溯《论语》的精神内涵,以价值认同为魂、以自我反省与榜样借鉴为首、以实践为本,展开积极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关键所在。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教育力量的汇聚则为大学生道德责任培养提供了相互策应的"能量场",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论语》、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以及中国梦之间的内部文化逻辑使它们融为一体:中国梦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论语》的道德价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大学生秉之以践行中国梦则是自身的道德责任,也是对价值纷扰的多元化文化时代做出的积极回应,三者相互促动,共同构筑了一幅生动的道德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论面临几个难题: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生活的手段?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幸福?道德为什么能使人幸福?没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幸福?这是我国著名德育学家鲁洁教授几年前提出来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有幸福与否的生活、道德与否的生活,等等。道德统计规律表明,只有道德地生活才能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