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外补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如何给补习"退热"成为国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内,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归纳出课外补习发展的成因:一是在传统育儿思想影响下,家长出现课外补习行为偏差;二是课外补习的市场化特征,迎合了家长的"应试"需求;三是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了家长对课外补习的依赖;四是政府治理权责模糊,成为课外补习发展的"政治资本"。我国课外补习治理的特征与问题是:以政府治理为主导形式,缺乏其他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理念;以设置准入门槛为主要措施,但政策退热的方向有失偏颇;注重监管职责划分,缺乏问责机制的构建;增强学校主流教育竞争力,缺乏学校教育与补习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结合我国主要地区课外补习的治理成效与经验提出由以政策规范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协同各方利益群体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形成涉及家长、学校、社区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课外补习治理的责任联盟和命运共同体,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课外补习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上课外补习班几乎成了中国孩子的普遍选择。实际上,不少国家的孩子也上课外补习班。为了考上好大学,也为了和越来越多的亚洲尖子生竞争,美国的中学生纷纷掀起了补习热潮,他们最热衷补习的是语言类学科和数学。加拿大:快乐教育基础不牢在加拿大,大多数中小学生所上的公立学校是一种解决"有或无"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精准识别学生选择参与课外补习的深层原因,研究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能够为疏解家长和学生的课外补习需求提供实证依据。本文基于2017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数据,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进行了刻画,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参加过课外补习,且许多学生在较低年级就参加了课外补习。(2)我国中小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课外补习时间明显早于兴趣类课外补习,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差异更为凸显。(3)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缩小。(4)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首次参与课外补习时间有显著正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越好的学生首次参与学科类和兴趣类课外补习时间均越早,但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段的上升而减小。"双减"政策背景下,建议政府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校内课后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重点照顾弱势阶层家庭,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弱势阶层学生提供校内学业辅导帮助;引导家长理性选择课...  相似文献   

4.
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小学文化课补习的现状为:课外补习主体低龄化与边缘化,课外补习规模不断扩大,课外补习内容超前、目的单一,课外补习教师队伍复杂,课外补习导致学校教学陷入"怪圈"。家长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发生的心理诱因;现行教育制度不完善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产生的制度诱因;相关教育政策的误导与冲突是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产生的政策诱因。解决小学文化课课外补习问题的对策为:促进学生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建立课外补习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整合公共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寒暑假中,很多中国家长会让孩子参加课外补习或者特长培训,孩子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那国外学生在假期是不是和我们有不一样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6.
在18645个调查样本中补习家庭占47%,其中城镇补习家庭占96.9%;主科补习在17559次补习中占60.9%,大于才艺补习:城镇家庭才艺补习花费高于主科补习,乡村则相反;小学补习率及平均补习费均高于初中,但小学才艺补习费用多于初中.初中主科补习费用多于小学;居住地域差异、家庭经济收入、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教育期望、子女人数、就读教育阶段等家庭背景及个人差异因素显著影响补习发生的概率和支出水平.从消费行为学角度看.家庭个人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内外两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课外补习需求中家庭背景特征和父母个人态度是课外补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补习行为是家庭在当前特有的社会大环境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态度所做出的适应社会"游戏规则"的自然反应或回应.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16,(2):58-66
本文对内蒙古赤峰市的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父亲的职业和学历水平对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显著性影响;父母对课外补习的态度以及对孩子学习的期望等是课外补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政府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补习态度,加强课外补习的监管力度,对社会弱势家庭给予教育补助,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外学习及生活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国家实施"减负"政策,学生课余时间多了,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并未丰富,而主要是参与课外补习与培训的应试性学习活动。通过对现有文献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补习与培训的研究综述,总结和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补习与培训的现状、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旨在引导学生和家长合理看待课外补习,呼吁社会、学校和家长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以期提高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质量、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外补习作为补差培优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家长盲目地采取课外补习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课内、课外教育功能失衡,丧失课外补习的调节功能,影响学生正规的学校教育生活和秩序.本文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课外补习热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意识和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并寻找走出课外补习热误区的哲学基础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0.
《小读者》2009,(1)
随着学业压力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学生和家长求助于家庭教师和课外辅导班.甚至连幼儿园的孩子也要找家教上课。德新社援引一份调查数据报道说。新加坡在校生请家教补习和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高达97%。  相似文献   

11.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和家长纷纷选择课外补习,使得课外补习在各地蔓延.不同级别城市、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条件等都会对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选择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关注省城中学和县城中学的学生在选择课外补习上的差异,深入探讨这些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与家庭背景的关联性,特别是城乡差别对课外补习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对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的初中学生课外补习调查.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家长的角度分析、审视孩子补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家长让孩子补课动机形成的根源,评估家长动机的有效性,并指出实现家长动机有效性的途径,从而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课外补习行为,为孩子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2010,(1):96-96
新西兰的家长和学生压力都不大,到了寒假。学生基本就是玩、家庭聚会。他们没有什么升学考试的压力。家长和孩子的业余学习意识都不是很高。很多地方基本都没有课外补习、培训班或者培训学校。即使有,去学习的也是一些国际学生。本地学生去得很少。  相似文献   

14.
<正>近些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的同时,不少家长在课外为孩子报了兴趣班。对一些孩子来说,课外兴趣班甚至成了"主战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13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37.9%的受访者坦言身边中小学生上课外兴趣班的非常多,46.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多,13.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回答比较少、非  相似文献   

15.
孙广勇 《教师博览》2012,(11):44-44
近几年,在印度的大城市,名目繁多的课外补习班不断涌现,从数学、英语,到舞蹈、钢琴都有,上补习班正在成为家长安排孩子课余生活的一种新方式。不过跟很多亚洲国家相比,印度补习班数量还不多。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外补习的日渐盛行,相关研究的数量显著增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补习的规模、性质及其政策启示等等,但这一研究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在现有文献中,在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上,还较为混乱;课外补习数据的收集亦比较困难,一方面调查对象可能没有能力提供所需信息或者不愿意透露相关补习信息,另一方面课外补习的调查问卷设计也有难度,问题设计难以做到既精确又能被调查对象完全理解;已有研究尝试用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来分析课外补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需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对课外补习的现象及相关研究问题进行阐释;比较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视角,但在进行课外补习的国际比较时需格外谨慎.这一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课外补习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更好的研究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79—2000年)、发展期(2001—2010年)、成熟期(2011—2020年)、深化期(2021年至今)。已有课外补习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深层困境:一是已有多数研究侧重课外补习需求方的视角,缺乏课外补习供给方视角;二是已有多数研究着重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缺少理论建构研究;三是已有多数研究滞后于政策出台和实践发展,研究的前瞻性不足;四是已有多数研究专注国内课外补习问题,鲜有课外补习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应加强对课外补习供给方的研究,丰富课外补习研究视角;加强课外补习理论研究,构建课外补习研究理论框架;推动课外补习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学科视野;加强课外补习调查研究,倡导混合方法研究;强化课外补习治理政策评估研究,为课外补习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课外补习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13年全国六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活动基线调查数据,比较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参与课外补习活动上的差异,探讨了课外补习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加积极地参加课外补习;课外补习有助于学校质量较高、成绩较好的留守儿童缩小其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但对学校质量和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缩小其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距帮助不大。因此,学校和家长需要重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差距,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提供不同方式的学习援助,帮助他们缩小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为课外补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课外补习是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新课程强调课程的选择性,注重家长、学生的自主选择,为课外补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课外补习可以创造比课堂教学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张林静 《中国考试》2024,(4):91-102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取得初步成效,但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仍然是影响政策落实的重要因素。为探明课外补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真正关系,寻找关键调节变量,对21项原始研究,涉及54个独立样本、79个效应量、242 601名被试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课外补习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低相关,采用剪补法修正后,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影响不显著。在9个调节变量中,学生性别、学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处地区、补习科目、补习时长、补习班类型等变量对课外补习效果均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课外补习作用的片面认识,为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教师、家长及学生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