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人工智能正在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因而急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是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开展人工智能实践教学是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人工智能应用涉及的专业领域众多,且学生的学科背景迥异,对人工智能产业缺乏认知,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清华iCenter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中,创新设计了由人工智能产业导引、应用探究、应用实践构成的三段式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方法,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培养更多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人才。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人工智能+X”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用可视化理论教学与低代码开发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降低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3.
要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这种来自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形象、更持久。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通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二是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围绕专业实习实训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4.
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由于社会热点往往具有形式案例化、背景综合化、传播网络化、动机复杂化等时代特征,传统的教材式授课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在详细分析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此类通识课程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优点,总结了案例教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以及对于现行高教改革的积极促进意义,论证了案例教学法是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理想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比较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区别,旨在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永泰 《教育探索》2011,(12):102-103
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为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和条件.建设的目标包括整合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构建教学梯队和促进教师成长.建设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关键环节在于,精心设计团队的组织管理体制,多渠道解决团队师资难题,推动团结协作和团队成员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9,(2):12-18
教育人工智能承载着教育和社会的深切期望,文章从其两大发展目标——构建智能自适应学习环境、揭示学习发生原理与机制入手,剖析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首先,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学、考、评、管、治"等系统层面。其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助推教学变革的"利器"之一,深刻影响着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与管理等具体教学环节,彰显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精准化、适切化、智能化、协同化、多元化和全面化等特点及优势。最后,文章认为教育人工智能应从思想、应用、推广和合作四个方面建立未来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通识课、双语课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当前培养国际化创新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现有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条件下,以通识课为切入点,在高校开展通识课双语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计算机网络”通识课双语教学实践为例,综合考虑通识课、双语课教学目标及授课对象特点,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精心设计,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及英文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实现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教学理念的转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人工智能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法,文章通过对国内高中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在人工智能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探讨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并就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通识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很少研究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也就是研究教师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西藏高校,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异很大的现实上,应该采取哪些途径开展"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贾红梅 《成才之路》2020,(6):136-137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英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人工智能时代,英语教师应当把握机遇,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汉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相关技术进行梳理,并列举教学应用实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案例主要应用场景、功能与实际应用中的难题。在对人工智能汉语教育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汉语教学应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阐述人工智能学科在计算机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总结出该课程的特点和目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步骤,分析将任务驱动方法应用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人工智能的实际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以智能教学系统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支撑和辅导。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以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将智能教学系统整合到常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显著而正面的促进作用;对于非正式的在线教育,智能教学系统对学习者的适应和帮助不仅体现在知识和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情感和态度、方法与过程方面。本文以参与一个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三所学校的数学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路径及其影响效果,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历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与超越,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一样,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力。概率分析是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的运行特性,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生命灵性的实践特性,二者“相向”的特性决定了技术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改变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坚守三个向度,即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复杂性、课堂教学本质具有生命互动性、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未来可期,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在“教”与“学”之间的生命逻辑、“教”与“不教”之间的价值逻辑、“学”与“非学”之间的时间逻辑等三重逻辑框架下寻找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浪潮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教育,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发展机遇:教学层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层面促使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层面有利于私人定制化的来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缺乏人文关怀,教师权威遭遇威胁,学生能力遇到挑战,个人信息面临泄露等情况。鉴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回归教学的育人本质是其应有之义,教师"走进"人工智能为其主体之维,健全法规、加强监管是其实现之途。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阐述交通工程课程教材体系现状,提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的教学概念。从交通大数据挖掘、交通图像模式识别与交通仿真系统开发等三个方面构建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材体系。探索被动式灌输到主动式学习以及从教室教学到企业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交通工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特色的课程考核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潘威 《教育科学》2020,36(2):59-63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构、学习方式的改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场景、方式变革,学科视域融合、视唱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应通过搭建数据库、智能采样等方式不断探寻变革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从音乐理论、教育规律、技术进步等角度深刻思考高校音乐教学变革的可行性与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