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问题表征是解题过程的起点,能否把数学问题的表征完善,决定着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从学生知识的存贮、认知的心理机制、思维能力等因素入手,讨论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思维模式的拓展、知识的迁移和重组、数学表征系统重新构建,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问题表征系统,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2.
要使学生在大脑中能清晰地反映出题意,正确地解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问题表征”能力,加强对学生识别相关信息、语言理解和整合的训练,在“内隐表征”和“外隐表征”两个方面把握好“问题表征”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关于问题解决中表征和策略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涉及高中数学应用题解决中的问题表征及其与解题策略关系的研究不多。高中学生运用FDI认知方式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有5个表征层次--文字表征、具体表征、抽象表征、形象表征和数学表征,4种解决策略--盲目搜索策略、情景推理策略、原理统率策略和数学模型策略。高中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时的表征程度决定了其问题解决策略的选取,表征程度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化学问题表征现状及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永红  徐祥风  吴星 《化学教学》2006,(8):22-24,28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1)20%左右的学生认为问题表征是其问题解决的重点、难点;(2)学生能利用多种方式表征化学问题;(3)学生对化学问题结构分析的能力偏低,这影响了其化学问题表征能力乃至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4)影响学生问题表征的因素很多,如问题呈现方式、问题中所含信息的质量等。  相似文献   

5.
化学问题表征是指解题者在审题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和再现;对题给数据(信息),经过变通、组织和联想等手段,激活头脑中与之相关的各信息的联系,从而呈现出要解决的问题的一种完整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表征能力能够优化问题结构,降低解决难度,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本文对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表征能力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问题表征是对问题的理解、表达和转换。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生成合理的问题表征,问题表征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显露。小学数学中问题表征的类型主要有:丈字表征、数式表征、图表表征、模型表征。问题表征方式的早期渗透能够促进儿童表征能力的发展,为“解决问题的篆略”教学奠基;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表征,能促进策略形成并建构新的表征方式;后续教学中策略的主动运用,将促进表征能力的优化,提升问题解决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问题表征是数学解题过程的中心环节,本研究基于高中生解题时的不同问题表征类型,对解题效果影响进行分析,表明数式表征对解题影响最大,且理科生的问题表征能力高于文科生,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所谓表征,即指两个世界的特征或元素之间的一种对应,即用一种形式(物理或心理的)将另一种事、物、想法或知识重新表现出来,其本质即为指代对象的一个替代(如符号或符号集).数学表征是主体在理解某个数学结构时将该结构与一个更易理解的数学结构之间建立一个对应的心理过程.问题表征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表征,即将问题以文字、数式、图表、模型和实验等具体的东西表示出来;另一种是内在表征,即问题在人脑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问题表征和解决计划的执行是Mayer[1]提出来的关于问题解决的两个重要成分.问题的表征方式及问题的正确表征对解决计划的选取产生影响.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出版的《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提出"表征是数学学习的中心"[2],其对表征的重视程度对我们的教、学、考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表征理应成为高考重要考查目标之一.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存在操作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迁移性理解3个层次.我国许多学生数学认知处于操作性理解水平,他们可以在带有识记性与操作步骤的问题解答中取得较好的认知成绩,但因为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尚未达到关系性理解与迁移性理解(深刻理解)水平,所以在综合性问题测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中成绩不理想.数学教学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2.
数学理解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记忆性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这三种数学理解分别对应着“记得、晓得和明得”三种不同的状态。三种数学理解对数学学习都是有价值的,但仅有记忆性和解释性理解是不够的,探究性理解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实践中,不少水平不高的教师常常只能让学生达到记忆性理解,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能让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真正让学生达到探究性理解的教师并不是很多。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层级的迭代升级,促使学生最终达到探究性理解,吴文俊院士数学学习的经验对把握数学理解的三种基本形态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事生动活泼的数学探索性活动常常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对教师的数学探究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探求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发现的过程,促使学生数学探究性理解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理解教学已引起国内外教育学者、一线教师的关注, 并开始进入课堂教学领域。理解教学主要有反思型理解和对话型理解两种实现形式。反思型理解是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理解,主要表现是师生的理解自我;对话型理解是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理解,表现为师生对话式理解、生生对话式理解和生本对话式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从R.斯根普的工作谈起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24  
数学学习中,理解无疑是首要的,学习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有2种含义迥然不同的数学理解模式。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关注的是工具性理解,但我们希望学生获得的却是关系性理解,这是为什么?有益于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教学可以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in reflective inquiry activities. Three typical classes of Taiwanese eighth graders (n = 106) and nine additional low‐achieving students in the same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treatment for experimental students emphasized scaffolding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s on inquiry strateg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consistently outperformed their counterparts on the post‐test and the delayed post‐test i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ce knowledge. In addition, the low‐achieving students were motivated by the treatment an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the two tests.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also reveal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made a difference in students’ affective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17.
理解是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常用词汇,有领会体谅之意。但理解作为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又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视域。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基础教育在进行着理论与实践探索,理解教育作为其中的一支力量也在不断建构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理解教育认为"理解"是教育世界的本质特性,克服教育情境中的误解依赖于理解。通过对理解理论之"理解"做以梳理,并从解释学的视角探究"理解"之内涵,力图对理解教育论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理解包括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身的理解。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应采取优化教学思维、增加理解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是正常的 ,也是必然的。但是 ,并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本质。在解释学循环中 ,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客观存在的 ,因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 ,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相对性和统一性、绝对性两个方面。应当辩证地看待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防止和克服理解中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王鸣迪 《教育学报》2002,(11):10-15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马克思·范梅南认为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具有情境性、应用性、规范性的特点 ,其结构包括非判断性理解、发展性理解、分析性理解、教育性理解和形成性理解 ,是“信任的同情心”促成了“教育学理解”。据此反思可以发现 ,当今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许多问题都与“教育学理解”的结构性缺失有关。给予学生全方位的、真正的“教育学理解”,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只有指向学生主体性形成的理解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就是对成长历程的一种守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