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一样,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学艺术语言。英国作家培根曾对谚语做过这样的阐述:“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l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谚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英谚溯源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英国培根(Francis Bacon)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一六九九年威廉·佩恩(William Penn)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民族的智慧寓于谚语之中,你们要收集谚语,学习谚语。谚语节省时间,少费唇舌,有时它还可能是一种最完美最恰当的回答。”的确,谚语言简意赅,形象鲜  相似文献   

3.
德国民俗学     
<正>民俗学(Volkskunde)是关于“传统的制度中的生活(列奥坡尔德·施米特)”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关于那些在不同的社团组合中接受过来、又延续下去的行为规范及表现形象的科学。民俗学所从事的是关于高度文明的民族的底层的文化形式和生活形式的研究,就  相似文献   

4.
中西“人本”思想的演进与比较──中英谚语比较的启迪吴松初广义上的谚语(Proverb)涉及到格言、箴言(maxim)、妙语(wisesaying)以及俗语(idiom)等语言现象。谚语被确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它的文化背景反映了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现实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限,我们把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模糊语言尽管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严密精确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理论的影响刘旭东,何波,李晓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系“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英国的拜娄(G·V·Below)这样认为。德国的缪勒莱伊尔(T·Mullerlyer则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  相似文献   

7.
【概述】风俗,亦称民俗。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民俗一词在近代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被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以后。当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首先正式提出“民俗学”这一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门新兴学科的。其实,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门论述民俗的书———《风俗通义》(应劭)。在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风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体现出这一点。大体上说来,风俗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相似文献   

8.
英语谚语是英语国家民间流传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教育意义和深刻哲理的固定语句,它语言简练、内容精辟、比喻生动、寓意深邃、语调优美、音韵和谐、表达深刻、思想性强,旬句闪烁着思想智慧和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文化宅库中的精华。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具有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同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为谚语正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 :“谚 ,传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释 :“谚者 ,直语也。”旧版《辞海》释 :“俗言曰谚。”新版《辞源》释 :“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语。”说谚语是“传言”,这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因为古圣先贤的训条是传言 ,经史典籍的警句是传言 ,谚语也可以说是传言。把格言、警句、谚语包容在一起 ,便使谚语的界定十分模糊。说谚语是“直语”,也很不确切。因为直语是不加修饰、不加润色的词语 ,历来有不少文人下笔重在朴直 ,但那绝不是谚语。说谚语就是“俗言”,这也不尽然。谚语固然是俗言 ,…  相似文献   

10.
李红红 《江西教育》2002,(22):28-28
一、讲解准确得当,培养正确语感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新字、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使他们一次性“到位”。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做到语言精炼准确。如“contain”和“include”两词都有“包含”之意,区别在什么地方呢?“contain”是指整体中或容器中现有··········、··含有,如:Thisbookcontainsalltheinformationyouneed.(这本书包含你需要的一切资料)。而include是指包括···、··内含,·····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如:Thepriceincludespostalcharges(价钱包括邮资在内)。邮资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货物的价钱。二…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一种熟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门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中的谚语。英语谚语也必将成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刘哿主要探讨英耀隧啷拜臼邕副哟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必定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中来。可见,语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政治、经济与生活的概括。众所周知,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因素是词汇,也包括成语性固定词组、成语、谚语等在内的语言称名单位。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诸因素无不在其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总结了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经验.它源远流长.在古老的时代,谚语大抵出自一个个部落的智者之口,奥妙的哲理和优美的言辞,获得了远近人们的赞赏.于是,转辗流传,一代代习诵下来.到了文化逐渐发达的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们作品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精彩语言,亦像插上彩翼似的,很快飞入万众之口,丰富了各民族谚语的宝库.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从这个民族的谚语中找到.”谚语又是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民族文化为滤色镜来反映客观世界,所以不同民族的谚语,都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汉谚语的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汉民族的风土人情,生产经验及人生哲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本文主要从汉谚语的语言风格、句式及修辞手段方面,考察汉语谚语修辞同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际工具,理所当然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习语又是语言文化的经典。习语(Idioms)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短小精悍,是人类语言的一个伟大创造。一般英语习语包括固定的短语和表达方式外。还包括谚语、格言以及一些俚语。而在汉语中,习语又叫熟语,《辞海》1989年版介绍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他们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虽然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但每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等却有差异。所以在平时的翻译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语.因此习语翻译需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它不但反映社会,而且反映生活。而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最凝炼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在表达上也渗透着该民族的民族特征与民族文化。本文从自然环境、生产活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感情等几个方面去了解语谚语中反映出的一些民族特征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语境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对象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也限定了交际者的角色(言者、听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陈望道先生说,构成语境的因素就是“六何──·何时·何人·何地·何事·何如”。由于这些语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交际领域里,选择,运用和组合语言手段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语境对人们使用语言有约束力量,可以决定并影响语言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朋友间的日常聊天,与外交场合双方代表的正式谈话,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手段显然不同。书写法律文件、签订经济合同与写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18.
资料卡片     
谚语、格言、歇后语的区别谚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用通俗易懂的话反映某种道理的语句。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一般用成对的语句表现思想、说明事理,劝告、启示人们应该怎么做,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格言是一种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精练而深刻的语句。...  相似文献   

19.
2001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是这样的: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是D。因为从(1)句看,后面的“美景”全是四字句,所以应从所给的两句中选②,后面的美景全由“俯瞰”统领,··这样句式··整齐,读起来音节就和谐了。而原句的第(2)句,不…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引入新课 :观看录像 ,认识“井” ,引出“井”的作用。(点明“古井”之“古”一方面是和现代井相比 ,更重要的是说明“井”存在的时间已很长 ,从古到今都给乡亲们提供生活用水。)二、认定目标出示小黑板 :1 通过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 ,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质。2 理解“哺育”、“报酬”、“陶冶”、“络绎不绝”等词语的意思。3 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