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已有文献表明,在优秀手球运动员全年训练中的某一阶段还缺乏足够证据来说明不同身体负荷之间的关系。为了探讨超级联赛中的手球队在全年训练周期中赛季前不同负荷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为超级联赛的球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20.3±1.7)岁,参与测试选手的运动等级从一级到健将级。一般性和专门性运动能力水平通过教育学和生物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估。运动能力通过负荷逐渐变化的方式来评估。研究结果揭示了手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活动以及全年训练周期中赛季前负荷量之间的有效性关系。训练负荷适宜的分布应该如下:30%的有氧负荷,43%有氧和无氧负荷,12%无氧乳酸和大约15%的无氧酵解负荷。至于负荷的比率,要慎重考虑一般性和专门性运动能力的变化,这一点应归因于心血管系统和肌肉工作的能量供应系统对练习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应用Monark894E测试系统,对长春市高中男子优秀短跑运动员进行10 s、30 s、60 s无氧能力的测定及60 s测试后1 min血乳酸值的测定。结果表明10 s、30 s、60 s无氧功的测试以及60 s测试后1 min血乳酸的测试准确定量的反映出了长春市高中男子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能力,客观的评价了长春市高中男子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以及近阶段的训练效果,能够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理论依据。实验证明:10 s、30 s、60 s的平均功高,60 s测试后1 min的血乳酸峰值低的运动员成绩好。  相似文献   

3.
散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互相斗智,较技,具有强烈的对抗性,通过采用递减休息间歇训练方法,利用沙袋练习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实验。采用递减休息间歇的实验组,表现出高乳酸状态下的练习组数多,练习时间长,练习的总负荷大,说明这种递减休息间歇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散打运动员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耐酸,抗酸以及抗疲劳能力,达到提高散打运动员专项无氧耐力的训练目的,为散打训练的科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耐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血乳酸、无氧功率测试等实验手段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无氧供能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完成成套动作演练、实验室完成定量负荷等不同运动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最大值、血乳酸最大值、平均功率、峰值功率及30 s无氧功率下降率均存在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入运动状态的机能动员快、最大负荷时机能水平高、运动后恢复快.研究启示: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耐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能训练中,无代谢氧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旨在结合足球运动项目专项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不同形式与负荷控制要素的结合球训练方法与手段设计是否能够提升足球运动员专项无氧能力的训练效果。方法:以12名北京体育大学男子足球代表队队员为实验对象,利用Polar Team2团队心率监控系统与Lactate Pro便携式血乳酸测试仪,对所设计的结合球无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科学验证和监控分析;包括:1)2种不同持续时间的专项套路无氧最大速度练习;2)2种不同间歇比率的区域转换小场比赛无氧速度耐力练习;3)2种不同间歇比率四门小场比赛无氧速度耐力练习。结果:1)在专项套路练习中,两种练习形式的心率变化与运动强度之间呈现出非同步特征,而形式1的乳酸值接近于安静值,形式2则略有提升;2)在区域转换小场比赛中,两种练习形式在心率和乳酸值上没有明显的差异;3)四门小场比赛中,形式1练习的心率和血乳酸值均高于形式2。结论:不同负荷强度与训练控制要素下的结合球训练设计能够满足足球运动专项无氧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影响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进行研究,为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训练提出参考。方法:利用场地测试对20名男子运动员5 000 m跑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受试者的专项成绩与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跑速、个体乳酸阈及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关系密切(P0.05),但与跑步经济性、30 m跑速度以及各峰值乳酸指标无显著相关(P0.05);以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对5 000 m跑成绩的变异有着最佳的解释效应(R2=0.824,P0.01)。结论: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分别是影响男子5 000 m跑成绩的关键有氧及无氧机能指标,联合最大摄氧量跑速和最大无氧跑动能力两指标能有效预测专项水平相似的男子5 000 m跑运动员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体质量的顶级柔道运动员在同一赛前4个月训练计划实施中的能量代谢特征。选取俄罗斯国家队参加欧洲锦标赛的顶级柔道运动员8人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1)俄罗斯国家柔道队在欧洲锦标赛前实施的同一赛前训练计划对不同体质量的顶级柔道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为了针对不同体质量的顶级柔道运动员的具体训练目标来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对顶级柔道运动员传统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进行评价,以确保每一组顶级柔道运动员(小体质量组、中体质量组和大体质量组)独立完成训练任务并定期达到同样的预期恢复效果;3)顶级柔道运动员竞赛成绩的正向变化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专项耐力和无氧供能水平的提高速率;4)在赛前训练最后阶段,以规律性地暂时降低顶级柔道运动员的有氧供能水平的方式来提高竞赛成绩,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男女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血液Mb、CK及其同工酶变化的规律,选取9名(5男,4女)柔道运动员在完成一次大负荷的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取血样,检测出CK及其同工酶峰值出现在运动后24小时,男运动员血清CK及其同工酶水平在运动后24小时显著(P<0.05)高于女运动员的水平;血清Mb的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男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的血清Mb水平显著(P<0.01)高于其运动前和女运动员运动后即刻的水平.由此可见,男女柔道运动员血清Mb、CK及其同工酶存在性别差异,大负荷运动可扩大这一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邹市明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训练心率及血乳酸值变化特征,探索其专项素质特点。方法:监控包括邹市明在内的485、1 kg级国家男子拳击队队员6人和贵州男子拳击队运动员12人在教学、正式比赛及专项体能训练中的心率、血乳酸反应。结果:1)教学实战中邹市明第二、四回合及第二、三回合后休息时的心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队队员;2)邹市明教学实战及正式比赛后的血乳酸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队队员;3)邹市明在30 s击打沙袋、六项素质循环组合计时后的心率水平及强度手靶、六项素质循环组合计时后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国家队队员;4)贵州拳击队队员跳绳双摇200次、实心球对墙平推1 min和阶梯式跑后即刻的心率水平显著低于邹市明,跳绳双摇200次和阶梯式跑后即刻的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国家队队员。结论:邹市明及其他国家队队员在教学实战中的心率及教学实战和正式比赛后的血乳酸值反映了高水平小级别拳击比赛的大运动强度及较强的无氧酵解需求;与其他小级别国家队队员相比,邹市明在教学实战及正式比赛中更能发挥无氧酵解能力,也体现出其优异的专项速度、力量和耐力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性别、体重及身体成分对越野运动员无氧功率的影响。方法:40名越野运动员志愿参加此次研究,其中女性21人,男性19人。分别进行人体测量学测试、身体成分测试和无氧功率测试。其中身体成分采用双能吸收法测试(DXA),无氧功率测试在Monark(894E)上完成,对抗的负荷为受试者体重×0.075kg。结果:两组间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0),男运动员肌肉含量显著高于女运动员(P=0.000),脂肪百分比显著低于女运动员(P=0.000);在前5秒功率、最大功率、平均功率和最小功率方面,男运动员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5,P=0.002,P=0.000,P=0.019);全身肌肉含量对无氧功率的影响大于性别。性别因素没有影响下肢肌肉与平均功率的关系,显著影响了与前5秒功率、最大功率和最小功率的关系。结论:在性别、身高、体重和全身肌肉以及脂肪百分比这些指标中,对无氧功率影响最大的是全身肌肉,性别因素对平均功率有显著影响,且全身肌肉的影响大于性别因素的影响,身高和体重对无氧功率没有显著影响。性别因素没有影响下肢肌肉含量与无氧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三届亚运会上日本短跑选手伊东浩司分别以 1 0 .0 5 s和 2 0 .2 5 s的出色成绩获得了田径比赛男子 1 0 0 m和 2 0 0 m金牌 ,并且在预赛中跑出了 1 0 s的亚洲男子 1 0 0 m最好成绩。伊东浩司的训练负荷特点如下。1 )多年训练中速度耐力得以优先发展 ,并使其逐步向短距离跑迁移。2 )年度训练中阶段安排的训练任务由发展力量和爆发力量向提高专门速度过渡。3)周训练依阶段任务不同将多项内容组合安排 ,周负荷分布呈双循环二段结构。4)单元训练内容依所处阶段不同有所侧重 ,按短跑全程技术的各个阶段安排练习组合。5 )精选训练手段和多种练习组合安排 ,追求各项手段密切协同的最佳整体效果。6 )运用对比训练法形成痕迹效应 ,以求核心身体能力向专项竞技需要的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求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的最优效果,采用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省属3所高校10名男子1500m运动员运用5级递增负荷法进行无氧阈的测试,并对心率和血乳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1)无氧阈强度时血乳酸与心率的变化曲线高度相关,可以用心率来代替血乳酸指标指导训练,是1500m训练中控制运动强度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2)高校1500m运动员耐力训练可以参照171±9.2这个范围作为男子无氧阈强度的临界心率,以3.9mmo1/L作为乳酸无氧阈的临界值。(3)在实际训练中可以采用低强度训练负荷、长时间中强度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大强度训练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的特征,以期为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韩国Biospace公司生产的生物电阻抗身体成分测试仪,对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一级及以上187名(男子107人,女子80人)不同项目运动员进行测试。结果:男子体脂率:柔道>投掷>排球>篮球>短跑>中长跑运动员;女子体脂率:柔道>投掷>篮球>排球>短跑>中长跑运动员。男子肌肉比例:中长跑>短跑>篮球>排球>投掷>柔道运动员;女子肌肉比例:中长跑>短跑>排球>篮球>投掷>柔道运动员。男子、女子水分比例排列相同:篮球>柔道>排球>短跑>投掷>中长跑运动员。男子蛋白质比例:投掷>柔道>短跑>排球>篮球>中长跑运动员;女子蛋白质比例:投掷>柔道>短跑>篮球>排球>中长跑运动员。结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成分差异较大,可以把体成分的构成作为运动员选材和指导训练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柔道运动员训练周期中不同内容训练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根据男子柔道运动员日常项目训练计划,11名受试者在枝术训练、素质训练的前后分别进行血液生化指标(Hb,BUN,CK)和免疫指标(CD4,CD8,NK)的测定,结果表明技术训练和素质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均较大,并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任务复杂程度对结果反馈时间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维简单和两维复杂电脑追踪任务,探讨任务复杂程度对结果反馈(KR)时间点适宜值的影响.100名右利手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组(每组男女各25名).两组受试者分别在即刻反馈、延迟2 s反馈、4 s反馈、7 s反馈、9 s反馈条件下,练习简单或复杂任务3 d,每天练习30次.第3天练习结束后休息10 min,2组受试者进行无KR保持测试.一天后,再进行无KR的保持测试.结果显示:1)延迟KR利于简单任务的技能学习,即刻KR利于复杂任务的技能学习;2)任务复杂程度与KR时间点适宜值存在相互作用,与简单任务相比,操作复杂任务时,提供KR的适宜时机有提前的趋势.以上结果还提示:当信息加工负荷较小(操作任务较简单)时,应延迟提供KR,以促进自身觉察错误能力的形成.而当信息加工负荷较大(操作任务较复杂)时,则应提供即刻KR.  相似文献   

16.
男子柔道运动员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现柔道运动员训练周期中不同内容训练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根据男子柔道运动员日常项目训练计划,11名受试在技术训练、素质训练的前后分别进行血液生化指标(Hb,Bun,ck)和免疫指标(CD4,CD8,NK)的测定,结果表明技术训练和素质训练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均较大,并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干预和高强度抗阻练习对男子短跑运动员冲刺能力和爆发性跳跃表现的急性影响。方法:15名大学男子短跑运动员按随机顺序完成90%1 RM臀推(Hip Thrust,HT)、90%1 RM杠铃半蹲(Half Squat,HS)、30%1 RM HT+BFRT和30%1 RM HS+BFRT任务干预,高强度抗阻练习方案为90%1 RM×1次/组×5组×组间歇1min,低强度抗阻结合血流限制训练方案为30%1RM×15次/组×3组×组间歇30s,干预后第5分钟随机进行20m冲刺跑、立定跳远和垂直跳跃测试,每次实验仅完成其中一项测试,时间间隔≥72h。结果:(1)30%1 RM HS+BFRT干预后10-20m冲刺能力显著高于90%1 RM HT、90%1 RM HS;30%1 RM HT+BFRT干预后0-20m冲刺能力显著高于90%1 RM HS;(2)30%1 RM HS+BFRT干预后CMJ纵跳高度显著高于90%1 RM HS;90%1 RM HS干预后立定跳远成绩显著高于30%1 RM HT+BFRT;(3)90%1 RM HT、90%1 RM HS干预后C...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专项素质、技术训练间歇时间的监控,来反映训练强度,把握合理的训练负荷。方法:8名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分别以60 s、90 s和120 s组间歇完成三组专项素质动作训练,技术训练分别以2 min、4 min组间歇完成三组半套练习,分别以6 min、8 min间歇完成四个整套练习,在运动前、每组/个训练后取耳血测血乳酸,并监控心率。结果:专项素质训练90 s、120 s间歇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与60 s间歇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半套第三组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2min与4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整套第四个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6 min与8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专项素质训练中90 s间歇训练效果较好;半套多组练习,2 min间歇运动强度累积效果好;整套多个练习中6 min间歇对发展运动员耐受高乳酸环境的刺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8周预负荷练习与非预负荷练习对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以浙江省16名女子乒乓球队员为实验对象,利用Isomed2000等速测力系统和Mega6000肌电系统分别对左、右两侧的肘关节肌力和肌电信号进行同步测试。结果:1)与非预负荷组相比,预负荷组的相对峰力矩和平均IEMG增长均显著性提高(P<0.05);2)预负荷组的力矩加速能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非预负荷组则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3)预负荷组和非预负荷组肱二头肌围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和肌肉围度。预负荷练习比非预负荷练习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而对于肌肉围度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高氧对皮划艇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和运动后恢复速度的影响。方法:18名国家皮艇男队员,先分别完成三次骑功率自行车无氧试验,30 min恢复期内分别在吸入高浓度氧(实验组,A组)与吸入正常浓度氧(对照组,C组)干预条件下保持静态休息。检测恢复期血乳酸浓度(Bla)、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恢复,30 min休息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无氧试验,记录PP、MP和△P。结果:1)与C组比较,A组运动后第5 min、10 min的HR显着升高(P<0.05)且A组运动后各观测段的SPO2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运动后恢复期,高氧变量与休息时间变量的主效应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价值(高氧变量F=7.68,P=0.004);时间变量F=15.37,P=0.001)。且与C组比较,恢复期A组第5 min和第30 min的Bla以及Bla消除率都有显着性差异;3)组间比较PP、MP和△P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吸高氧能够明显促进运动后SPO2、Bla恢复,对恢复无氧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