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鉴赏的角度教古典名著,可以让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语文学习的能力。要达到此目标,教师要在文本解读、教学过程、学生收获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方可真正收获语文学习的"真金"。  相似文献   

2.
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传统的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并从语言积累、写作特点的角度细研文本,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3.
要是能凸显文本中最为核心的语文价值,侧重文本的"文",解决"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样,语文课就再不是"教课文",而是真正的"教语文",让语文课散发出浓烈的语文气息。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其本原应是"简单教语文",阅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亲近",领悟语言美,感受文本内涵,在语文教学中,简而精、简而丰,简单而厚实。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要掌握好"度"。当前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多少做得还不够到位,主要从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即"文本的个性未被完全挖掘""仅从‘道’的角度挖掘""文本的‘过度’挖掘"入手,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得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相应的文本个性,尤其是对于"深文"要敢于善于"浅教",从而构建平实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难教"。语文的教学文本多样,内容丰富,往往令老师们难以取舍——不想错过文本任何一处精彩。这样,尽管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得很多,但学生得到的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甄别,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助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从众多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这就决定了教材里  相似文献   

7.
袁承印 《山东教育》2013,(18):21-22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有的老师要问,教语文不从语文的角度还能从什么角度?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许多时候并没有从语文的角度,而是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教散文,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上,而很少研究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教小说,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而很少研究人物性格是通过什么手段刻画的;教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的内容不等于教学的内容。用教学的眼光阅读文本必然会存在着取舍:文本主题的取舍、阅读价值的取舍、教学内容的取舍……作为教材,语文教育者更应学会从"教学"角度进行取舍。备课取向:在主题意识与语文意识间取舍苏教版六下《孔子游春》一文,通常会有几种备课取向:走近孔子、走向古文、走向尊师、走向思维方式、走向表达意识……编者把本文安排在"尊师"单元,该单元还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等课文。不少教者从单元主题角度出发,在教学中走上主题教学之路。语文教学要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这是  相似文献   

9.
"把课教活"是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语文教学论的哲学智慧。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课教活"仍然对教学富于启示意义。语文教师要做到"把课教活",就要积极建构趣味情境,让智慧思考走得更加深远;就要不断转换视角,生动活泼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把握"把课教活"的哲学智慧,才能让语文氛围更加浓郁,让课堂智慧境界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要知道"教什么",教师必须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教师把自己解读到的独特发现转换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产生共鸣、理解作品,这是"如何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受到抨击和批判,教学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与粗糙处理造成的。一、"教什么"的问题文本解读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式思维下的解读套化、僵化和浅显化等方面,这是阅读教学常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根源。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从人性、文化、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单纯地追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重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科学利用教材进行教学。以课文《听听那冷雨》为例,从目标出发、学情结合、能力提升的几个角度出发,主张通过诵读与鉴赏纳怀乡土情感,把握重点,紧扣文本特点,在教学中实现对文本的开拓、迁移、感悟,从而阐释了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语言形式,尊重文本的文体特征。文体是文学情味、审美体验和形式特色的统一,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而言,它是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从文体角度拟定教学目标,能帮助我们准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本位,从而把语言表达形式的领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文本解读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使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  相似文献   

15.
培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用语文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找到统整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契合点,积极探寻阅读教学的本真状态。"融入式"阅读注重从生本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话题、背景、思辨、畅想、群文等显性或隐性策略融入文本解读,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不仅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语文"就是要淡化文本的内容,重品味文本语言;就是要淡化学习的结果,而聚焦学习方法;就是要淡化教师的精彩,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的就是关注课标与教材落实之需:让学生学"标"所需,学我所需,学中有乐;让教师教"标"所需,教生所需,教中有乐。师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和老师对话。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则能很好地让师生都在阅读中寻找到所需,在质疑中有获,在交流中学法,在拓展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摒弃教师繁琐地讲解、学生单调地朗读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在切实的"做"中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丰富语文知识,发展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最基本的。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文本的弱化和虚化。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要取决于文体本身。什么样的文体就决定了文本的教学价值。要从朗读训练、学生理解文本难易度以及表达形式上发现语言训练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聚焦"语用",而"语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角"。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教学教学,有"教"才有"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二者都很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完全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关键词,让学生学得"有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就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