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4,(5):130-131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失去身边重要的人的日子。孩子,可能首先要面对失去他心爱的祖父母。如何走过这段哀伤?是深埋在心底永不谈及,还是学会处理?龙迪老师用她在汶川3年心理援助的真实经验,告诉我们该如何转化失去亲人的痛苦,重新生活。  相似文献   

2.
李代鸿 《贵州教育》2012,(12):27-28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丧失的不幸。大则会失去亲人,失去朋友,失去肢体,甚至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小则会失去宠物,失去钱财。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失去面前,人自然就要产生悲观痛苦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哀伤。哀伤的含义就是因为丧失而悲哀。对于人来说,在丧失面前,产生哀伤心理,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其实,在很多高等动物失去同类的时候,也会产生哀伤情绪。像大象,猴子之类的动物,在失去同类后哀伤情绪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徐凯文 《大学生》2020,(4):72-73
一次又一次,在治疗中,来访者们打开尘封多年的伤痛,从心灵深处嚎啕大哭,有哀伤,有内疚,甚至有愤怒,但铅华洗尽,留存下来的无不是深深的爱和依恋。坚强是丧失的解药吗?有一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女孩,身边的家人、朋友不断告诉她"你要坚强"。但是所谓的"坚强"使得她的情绪无法表达,越来越忧郁和愤怒。"世界上最爱我和最爱我的人走了",这样的痛苦经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如何度过这样艰难的时刻,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哀伤,如何理解不同年龄性别者哀伤的表现和历程进而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呢?  相似文献   

4.
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所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协助生者完成与逝者之间的未竟之事并向逝者告别。运用哀伤辅导的相关理论与咨询技巧,对一丧亲大学男生进行了个案辅导,帮助案主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未来的生活。哀伤辅导方法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及案主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哀伤抚慰日益为人们所熟悉、认可和接受。但是在中国进行哀伤抚慰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它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哀伤抚慰模式。中国哀伤抚慰的操作模式有:人生成就式、生命本质式、生命归属式、生活满足式、命中注定式。文章还讨论了中国式哀伤抚慰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龙迪教授,曾带领团队在北川中学进行了3年5个月的心理援助,具有丰富的陪伴丧亲家庭走过哀伤的经验。如果你身边有沄酉这样的单亲家庭,请把龙迪教授的专业建议分享给他们。认识哀伤的心理历程1走过哀伤是一个自我疗愈过程。用几年的时间接受现实、收回心力,重新投入生活,是非常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文选》诗、赋体下都列有“哀伤”类,所录抒发哀伤之情的作品更多。本文从生命无常之痛、女性命运之悲、人生际遇之恨等三个方面对《文选·赋》哀伤类予以分析,以期使人们对这类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子女死亡带给父母巨大且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可能会持续一生。对其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其一根植于弗洛伊德的哀伤工作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聚焦生者与逝者关系;其二基于应激研究的认知评估与应对,聚焦意义重构。临床诊断主要有迁延性哀伤障碍和持续性复杂丧亲障碍两种。丧子女父母的哀伤研究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研究对象与方法均需调整。未来需整合我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建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又有新的感触,这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散文之于我,就像那朵海棠花之于川端康成.文章向我们诉说了一种哀伤的美,而在这片哀伤之美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苦涩.人生如花,该有儿多"哀伤"?下面略从生命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哀伤"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人世间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惨剧,但如果要举出最令人痛苦之事,也许只能说是丧亲之痛了。中国古人把“白发人送黑发人”视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有道理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自我之死还能面对,因为它毕竟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结局;而突遇至亲的非正常甚至正常的去世,则往往无法接受,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重创。这样的遭遇甚至使一些人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由此便造成新的人生悲剧,如自杀或心如死灰状态的发生。所以,伴随着亲人的亡故,家庭内的遗属们必会产生哀伤、痛苦、不舍、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得不去面对死亡带来的悲痛与生命中的失落等问题,形成所谓“丧亲家庭”。为了让现代家庭生活达到和谐状态,需要引入“心灵环保”的概念,通过这一途径来为丧亲家属提供哀伤抚慰的服务;同时还要研究哀伤抚慰的方法与实现的硬件建设,帮助丧亲家庭尽快地从悲伤中超拔出来,步入正常的人生轨道。  相似文献   

12.
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所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之目标为协助生者接受逝者离去的事实,完成与逝者的告别并进入新的生活阶段.本文报告了一例运用哀伤辅导的相关理论与咨询技巧,对一丧亲大学女生的个案辅导.在现实社会支持系统严重匮乏,无法短期在现实生活中帮助该生建立稳定积极的社会关系的情况下,咨询师通过对话,将该生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心理能量,巧妙转移,投注到未来可预期的社会关系中,从而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并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未来的生活.本案例对那些从事哀伤辅导工作的咨询师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倾诉普天下的哀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际,象征着民主进步的总统林肯却被谋杀。民主诗人惠特曼创作组诗《林肯总统纪念集》歌颂林肯,倾诉诗人内心的悲伤。奴隶制的废除不仅是美国.人民的进步,而且是整个人类的进步,因此,林肯的死就不仅仅是美国人民的悲哀,更是全人类的悲哀。基于此,诗人惠特曼倾诉的是诗人自己的哀伤,美国人民的哀伤,普天下的哀伤。  相似文献   

14.
<正>哀伤是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种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了悲伤与哀悼两部分[1]。悲伤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反应,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哀悼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理念:死亡带来哀伤,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如果哀伤反应过于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或者深深地自责与内疚;或者感到失控无助、恐惧不安、行为紊乱、抵抗力下降;或者感到孤伶苦闷,出现强烈的孤独感;或者情绪低落,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和以往的朋友逐渐疏远,不愿见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不感  相似文献   

16.
丧失经验为人生之必然,但因丧失而引发的悲伤情绪,却是难以承受之重。突发的丧失事件,有时会造成"心理休克"现象,表现为内心混乱、不知所措、复杂的情感反应、社会退缩或攻击性增强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一旦经历突然的丧失如丧亲或同学的突然离世,常常表现出剧烈的精神痛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恰当而及时的哀伤辅导,不但有助于他们缓解身心痛苦,减少正常哀伤向复杂哀伤转变,也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习得对负性事件的积极赋意,有助于提升耐挫力和心理复原力等。校园哀伤辅导对应于校园内发生的丧失事件,易感人群不仅限于学生,包括和丧失的人事物有较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17.
《蜜之哀伤》是主要由老作家上山和金鱼的对话而构成的灵异怪诞小说,“蜜”一般指“蜜月”,即指老作家上山和既是金鱼又是女性赤井赤子之间的短暂而又恩爱的“蜜月”期;“哀伤”是日本文学主题精神,身体欠佳的老作家和死期临近的金鱼恩爱,女“幽灵”田村百合子生前与外面还有情人的男友之间关系和另一个女“幽灵”生前与老作家和后来结婚男友之间关系无不充满“哀伤”和“无常”。  相似文献   

18.
在张爱玲的世界里,没有热闹、没有喧嚣、没有欢乐,因为这些都不属于她,她拥有的只是淡淡的哀伤和荒凉。无论是张爱玲的散文,还是她的小说都是以香港沦陷为背景的。所以她的文章中透出一种悲愁,让人有一种阴雨连绵的潮湿感,让人有一种无端的惆怅。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白  相似文献   

19.
哀伤主题在《文选》中占有相当比重。哀伤之情普遍进入汉末至六朝文学,既为这一阶段特定的社会历史状况所决定,又与作者审美与取材趣尚相关。这一主题的表现具有时代特色与阶段性区别,从一个侧面昭示了文人精神风貌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我是哀伤虫王国的宰相,今天国王派我去杭州市下沙中心小学五年一班,赶在他们到来之前钻入地缝,监视他们一段时间,找机会释放出自卑粉,让他们变得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