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思达 《大观周刊》2012,(14):48-48
在我国现行刑法体系中,社会危害性乃认定犯罪的核心。本文认为社会危害性理论因脱离于刑法学而存于刑法学之前的犯罪学领域。在刑法学领域中应该抛弃以社会危害性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空泛的标准,确立以犯罪的刑事违法性为核心的判断标准.以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①因其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对新闻工作者的采写报道就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记者在采写犯罪新闻时,要正确把握选择采写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此类行为严重损害公民的个人权利和档案的真实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新《档案法》对其处罚力度较弱,难以实现有效的法益保护。刑法现行法条中又因构成要件不对应而暂无法条能够适用,难以有效地惩治伪造、篡改档案行为。这就造成了行刑之间衔接的缺失,进而导致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行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适用问题与罪名适用问题。但无论是从实质的违法性论,还是缓和的违法一元论角度出发,均能够肯定伪造、篡改档案行为的刑事可罚性的存在,将伪造、篡改档案行为犯罪化也并不违背刑法谦抑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档案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档案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侵害国家对档案管理秩序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指明档案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档案犯罪的处罚。  相似文献   

5.
谢雨  苗华清 《兰台世界》2008,(10):12-13
本文通过对档案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档案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侵害国家对档案管理秩序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指明档案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档案犯罪的处罚.  相似文献   

6.
犯罪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颖  汪武 《新闻界》2004,(5):75-76,78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或由于过程曲折、引人人胜,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往往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档案犯罪的概念、档案犯罪的基本特征及构成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档案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侵害国家对档案管理秩序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指明档案犯罪所包括的罪名、档案犯罪的基本特征,并对档案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姚明 《档案学研究》2020,34(5):44-49
确保档案安全需要《刑法》的有力保护。通过对我国档案犯罪案件刑事惩治的实证考察发现,当前还存在刑事立法缺乏规制的全面性,保护范围较窄;刑事司法缺乏制裁的严厉性,惩治力度较轻等问题。严重的故意毁损档案,伪造、变造档案,档案保管失职以及侵害非国有档案等达到刑法法理所要求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侵害档案行为目前并未纳入《刑法》予以规制。未来,应在结合我国档案保护实际,并参考借鉴域外档案犯罪刑事惩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尽快修复档案犯罪立法漏洞,切实提升档案犯罪司法裁判力度等方式来增强我国档案犯罪刑事惩治质效。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应准确使用法律术语。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几种: (一)违法和犯罪的混用。人们习惯上说的犯法,法学上称为违法。违法是指违反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法规的行为。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当违法行为还没有达到相当严重程度时,即没有达到触犯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时,就不是犯罪。犯罪必须具备三个特征:①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②犯罪是违反刑法的行为;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三者缺一,就不构成犯罪。是否受到刑罚处罚,是区别违法和犯罪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谢雨 《档案与建设》2017,(12):32-34,20
档案保护的刑事立法急需完善,在此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档案犯罪在现行《刑法》分则中的位置;适当、合理拓展档案犯罪的对象范围;适当扩展档案犯罪的行为主体范围以及适当扩展档案犯罪的刑法处罚范围,以实现对档案更为全面有力地刑事保护.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高考冒名顶替”“人事档案造假”等事件不时曝光,其中均存在伪造、篡改档案行为,严重侵犯了档案的真实性、凭证价值性和公民个人权利,在广大民众中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而新修订的《档案法》对其惩处力有限。在目前现有刑法框架下,伪造、篡改档案行为本身并未实现犯罪化,存在刑法治理盲区,亟待弥补不足。《档案法》及现有刑事法律难以有效治理伪造、篡改档案行为,有必要在刑法中增设伪造、篡改档案罪,对伪造、篡改档案行为,情节严重的予以刑事处罚,以实现对法益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是一本关于危害环境犯罪的专著。危害环境罪在国外研究的较多,国内仅有数篇论文发表,然专著尚未见过,《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一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本书基础理论扎实,论证全面而充分,理论性极强。例如对传统犯罪主体和犯罪客体的论述,对刑法原则的论述等,都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刑法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论证必然是充分而现实的。 其次,本书全面系统地从危害环境罪的刑事立法、刑法、犯罪学以及实际运用角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控制危害环境罪…  相似文献   

13.
犯罪新闻,是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触犯刑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及其相关现象和事实的报道。这些犯罪行为往往由于过程曲折,或由于记者笔下刻意渲染,而成为各种新闻媒介上最受读者关注的内容之一。时下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似乎对"受害者""关怀"最多,往往在涉及他们的报道中会主动采取匿名方式。事实上,对其他的"涉案人员"的报道,应该采用实名还是匿名,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犯罪的实施人员实名匿名与司法程序——犯罪的实  相似文献   

14.
周瑭 《大观周刊》2011,(10):27-27
在刑法理论上,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者之间极易混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虽然从结果上看都没有发生犯罪的危害结果,但犯罪分子对于犯罪的主观态度和社会危害性差别很大,本文将对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尚歆 《大观周刊》2012,(2):26-26,39
随时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不同人对刑法社会危害性理论的观点又有所差别,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以李海东教授与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一派学者对社会危害性这一理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甚至号召将社会危害性理论逐出注释刑法学领域。本文旨在通过社会危害性与罪刑法定原则间的关系来阐述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异议,并通过案例来论证笔者自己所持观点。  相似文献   

16.
辛子良 《大观周刊》2013,(4):39-39,46
进入21世纪,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现阶段的恐怖主义犯罪越来越呈现国际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同时带来的后果也更为恶劣。在现有的国际公约下和国内刑法下,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实践,但在刑法体系、恐怖组织认定和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需要不断的完善刑事立法,扩充刑法中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罪名体系,不断加强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通过设定侵犯著作权罪、非法经营罪及计算机类犯罪,试图对版权技术保护措施的侵害行为实施打击,但由于规定不够具体、准确,因而经常面临刑罚不当的司法困境。反观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立法,通过合理限定侵害技术措施犯罪的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及违法性阻却事由,相关的刑罚得以恰如其分的适用。可见,我国《刑法》应做出适时的修改,根据有效地保护版权市场交易秩序、同时兼顾刑罚风险控制和交易方利益平衡的迫切需求,就技术措施的刑事保护做出系统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档案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从“有形档案”向“无形档案”转变,危害档案安全的档案犯罪也呈现出新形势、新特点,现行刑法的规定日益显示出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环境下档案安全保护的需要,存在着犯罪主体的复杂多元性、犯罪对象范围狭窄以及行为方式规定的滞后性等问题。为有效发挥刑法作为保障法的功能,需要在数字环境下档案安全刑法保护的理念上强调国有档案与集体、个人档案同等保护的价值取向;在刑事立法上调整刑法的有关规定,做好《档案法》与《刑法》的有效衔接;在刑事司法上完善档案犯罪情节的认定标准,充分发挥刑法治理作用,保障档案安全。  相似文献   

19.
在对刑法中"国有档案"进行解释时,应充分注意与档案法的衔接。档案犯罪法益为"国家对国有档案的管理秩序",档案内在价值的保护并非档案犯罪立法所向。档案犯罪并非侧重对所有权进行保护,国家管理的非国有档案也属于档案犯罪中的国有档案。对于国有档案复制件是否为档案犯罪对象,应以侵犯复制件管理的行为是否与侵犯原件具有同等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应玲玲 《大观周刊》2012,(23):67-69
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中的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刑事和解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刑事案件解决机制,对轻微刑事案件在受害人与加害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授权国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刑事和解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刑事和解存在的缺陷以及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具体地论述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