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影艺术发展至今,电影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电影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也逐渐成为作曲家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夜宴》这部电影上映于2006年,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整部电影的配乐由谭盾完成.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先锋派的谭盾,将中国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呈现出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的影视音乐,并与电影场面与剧情相辅相成.本文以音乐文本为立足点,以谭盾《夜宴》钢琴奏鸣曲(室内乐版本)为谱例参照,对作品的音乐曲式结构进行简要分析,并以此说明谭盾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结构特点与主题贯穿.  相似文献   

2.
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歌剧《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这部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图兰朵》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歌剧从中国素材、传统乐器、民间音调等方面大力渲染了"中国风",并成功运用了极具中国色彩的"茉莉花"这一清新优雅的旋律,使得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得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将从歌剧《图兰朵》中所体现的"中国风"、歌剧《图兰朵》中丰富多彩的"茉莉花"两方面,探究歌剧《图兰多》的艺术魅力之根源。  相似文献   

4.
陈绚 《文教资料》2010,(23):98-100
人民音乐家马可创作出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都堪称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激励了中华民族几代人,发挥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他的作品体现着鲜明的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试论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剧情、剧中咏叹调、中国音乐的运用、音乐情绪的处理等方面对歌剧《图兰多》进行分析和探讨,让更多的读者能了解这部歌剧,喜爱歌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歌剧《苍原》中的咏叹调《情歌》,用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呈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时应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音乐内在的民族元素,展现作品其特别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歌剧《伤逝》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此剧不仅树起了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里程碑,还成为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中女主人公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即爱情三部曲。其音乐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洋歌剧的艺术手法,结合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运用合唱、领唱、二重唱、四重唱、重唱与合唱相融合等歌剧演唱形式,增进了歌剧本身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歌剧就是一门集戏剧、音乐、舞蹈、诗歌和舞台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在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中国歌剧是由20世纪20年代,由一种儿童歌舞剧的形式开始了萌芽和发展。从1945年中国歌剧里程碑式的《白毛女》的诞生,到2004年《木兰诗篇》的精彩演绎,其故事情节当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其中,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以《党的女儿》为例,通过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英雄性、阳刚性等特点以及描写中国歌剧演唱的字韵美、声韵美、情韵美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让我们对中国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及演唱特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课堂观念的提出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相应地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行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现代课堂推进的过程中,教学行为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梳理与探究,能端正我们对现代课堂的认识,纠正我们不当的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现代”为词根的话语组成了一个极其庞杂的学术话语谱系 ,它们是现代人思考“现代”的结果 ,是特定时代的精神现象。然而 ,在同一时空中并存着、展现着的“现代”话语往往具有各不相同的含义 ,这给目前的学术对话和文化讨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本文经过分析和研究以后指出 :关于“现代”的话语实际上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层面 ,即 (1 )文学艺术的层面 ,(2 )社会学的层面 ,(3 )哲学观、文化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学制度”成为了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精神,以及当前“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现代”精神,“现代大学制度”应当特指在大学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础上的“现代制度”,以区别于常规的大学制度变革问题。这样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有助于规范学术用语、明确学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今世界正是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走向信息革命,从前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知识时代)的转型期,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然带有从传统逐步向现代发展的转型期特点。可以这样认为:现代学校——是指反映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学校;现代学校发展——当指学校努力体现现代教育特征(而非固守传统教育壁垒)的持续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汽车作为现代“工业之花”,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已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运输工具。本文介绍了有关汽车的一些基本常识,内容包括汽车的种类、型号编制规则,一般汽车的总体构造及主要部件的构造、汽车的几种主要性能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给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武器,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建立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体制,培育科学精神,培植人文精神,造就具有现代化的人格态度与生活价值观的个人主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7.
教育符号崇拜是夸大和迷信表征教育对象或教育对象关系的标志或标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将表征教育对象或教育对象关系的标志或标记的作用理想化和绝对化。在权力、利益的推动下,过分地强调教育符号给人们带来的能指价值,忽略教育符号的所指价值,把教育的功能置于功利主义的视角之下,过多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教育符号崇拜表现为:对于名牌学校及名师的推崇;对确定性知识的笃信;对教育效率的过分的强调。盲目的教育符号崇拜会使得校际间的发展失衡,带来学生个体成长局限性。由于社会用人单位进一步强化教育符号化崇拜,使得教育符号被赋予更多附加的含义,教育符号所带来的权力、利益和资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教育符号崇拜的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社会公众对教育符号以及对于精英的窄化认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多元化社会制度和选拔机制的缺失;教育符号自身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8.
"客商"由传统商帮发展成为今天跨国界的实业家组织,在近现代为国家复兴与建设作为了杰出贡献。"客商"不仅是"实业救国"和"实业兴国"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近现代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客商"为中国传统"儒商"文化的现代转型作出杰出贡献,是现代"儒商"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客商"也是近现代"华商"网络的倡建者和积极推动者。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要求当代"客商"同所有华商一起,共同弘扬优秀儒商文化,团结合作,树立爱国济世、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的儒商情怀,提高竞争与发展素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自强而继续奋斗。  相似文献   

19.
将人文社会领域的学科学习与青年的心理成长结合起来是高中课程开发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日本高中教材《现代社会》中的"现代社会与青年"的构架与内容的分析与评析,可以看到一种此类教材的编制方法与教学重点。需要以我国现时的社会状况为背景,研究这样的课程教材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