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湖州古代史稿》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浙北地区湖州社会历史的专著。《史稿》从通史的视角透视、总结湖州古代历史,为文化学术界研究湖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内容丰赡的重要资料和大历史的观察视域,亦为湖州建设文化大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2.
地方风土歌是反映地方风物、习俗、节令的歌谣,它不仅表现地方的风土习俗,也反映了人民的思想、生产和生活方式。湖州风土歌地方特色鲜明,乡土味很浓,反映了湖州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以文化视野来解读湖州风土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湖州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人、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在文化上多有建树。在湖州刺史任上,他广罗文化精英,编著中国古文字形声之义巨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重视新建和恢复历史文化遗迹;撰《湖州石柱记》《项王碑阴述》等,厘清史实,提升了湖州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4.
《吴兴诗话》为清代戴璐所著,收录了一批在湖州当地小有名气,却在地方志以及其他著作中未曾记载的文人生平、事迹及作品等,包括一些流寓之人所著的与湖州有关,却流散民间未被收录的作品,同时也保留了湖州丰厚的古迹文化和历史文化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文学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也说联语     
联语又称对联、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有文学形式,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闪耀着奇光异彩。一、联语的起源与应用联语是诗词文体演变的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从周朝起,每逢年节,人们都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韵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像,悬挂大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当时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虽楼以文名,但反映其历史文化精神的诗、词、联、匾亦蕴涵深刻,流传久远,各具千秋,是岳阳楼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探析其内涵,是全面了解岳阳楼历史文化之必需。  相似文献   

7.
湖州地处浙江北部,山水纵横,人杰地灵,其地名的命名颇具特色。考察湖州地名的命名特征,可以从社会文化角度揭示叠印在湖州地名上的历史印迹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诗坛上,"涕泪间皆天地民物"的范伯子,以震荡开阖、变化无方的诗歌成就奠定其雄视江表的诗坛地位,虽为布衣而名满天下。在诗文创作之余,范伯子凭藉着精湛的文化素养与深厚的诗词功底,于联语创作方面也取得极高的成就。范伯子以古文法入联,其比事属辞,不主故常,奇气轮囷。其联语纵横豪宕,气韵沉雄,或为龙跳虎掷之势,或为倚天拔地之概,充分体现出诗人独树一帜的审美趋向。范伯子挽联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上不蹈故常,凸显出其不喜谐俗的历史评判眼光,同时也透露出在晚清特定时段内士人矛盾的文化心态。对范伯子联语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追求,还可以通过挖掘联语文字表层下的文化意蕴,以补史乘之罅漏。  相似文献   

9.
竹是湖州地区最为重要的林业资源。湖州人栽培与利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的钱山漾文明。早在4700多年前,竹即已广泛参与和渗透进湖州先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且在随后的岁月里,竹的这份参与和渗透愈来愈强大、愈来愈深刻、也愈来愈多元。更其重要的是,自钱山漾文明以降直至当下的漫长历史时空内,竹始终能以其强大的存在,或隐或显地助推湖州区域文化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新变与转型。换言之,在湖州本土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竹子的靓丽身姿和柔美音符,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是竹成就了湖州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永济市南屏条山,西枕黄河,古称蒲坂,曾为舜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楹联艺术亦颇具特色。诸如宋代苏东坡为当地名胜万固寺题联“水自石下流出;风从松顶飘来”、清朝张捷三为舜都蒲坂老城东关题联“西枕黄流亲陕境;东来紫气满蒲关”、当代赵朴初为《西厢记》发生地“普救寺”山门题联“普愿天下有情都成善提眷属”以及“五老峰人间胜境;灵蜂山世外姚源”“棋盘峰上祥云飞绕闻仙语;铁楼山下紫气飘荡听泉声”等当地名胜佳联无不构思奇特,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院校开展楹联文化教学,是一项具有原创性与挑战性兼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为了寻绎最为有效的楹联文化教学方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试验,并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文章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重点阐述了适合高职院校楹联文化教学的五种方法:着力夯实高职学生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素养;以《联律通则》为导向,规范楹联鉴赏与创作;体现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生楹联学习及才艺展示平台;用课程论文深化高职学生学习楹联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12.
楹联,亦称对联。千百年来,它不仅在文人墨客中交流传播,而且在民间有更广阔的天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认真研究柳林近代民间对联作品,不仅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希冀追求,更能体会到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元代上京纪行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风情的作品,其内容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范围,抒情重心转向了自然山川、岁时风尚及民俗民情的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描绘地域自然风貌,注重记史实写风俗。通过分析描写张家口地域物候风光及世俗风情的诗歌,可全面了解西北边塞地区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及风俗民情,对于认识张垣地区的物候特征、民俗风貌具有直观、感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联体广告的审美表征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体广告是我国传统和当代广告中一枚瑰丽的奇葩。它往往取材于独具特色的各行各业,立足行业特色,具有浓郁的学性,营造一种亲和的氛围,同时,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生活气息浓厚,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德江县傩堂戏历史悠久,其产生与历史背景、民族习俗有很重要的关系,其内容反映了土家人的奉献精神、生活习俗和内心期望,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地方民族化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联章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些联章词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具备了代言与表演的特征,实是戏曲之先声,有些联章词反映了唐代中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风俗人情,有些联章词甚至成了知识和思想传播的宣传性教材。唐代联章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联章词的创作,强化了诗歌的叙事性与表演性,为曲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古代北部湾地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骆越———属百越中的一支。他们创造了北部湾地区辉煌的古代文明 ,他们的一些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北部湾地区的民间风俗中找到影子。东汉以后 ,骆越的名称不再见于史书 ,而代之以俚、乌浒等 ,他们的出现 ,共同构成了北部湾地区复杂的古代民族结构 ,为民族历史的发展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18.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对对联的解析也越显重要。本文在分析对联的目的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对对联解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纵观湖州新时期①三十年文学发展的历程,湖州当代文学以其不俗的文学实绩沿袭着浙江文学的悠久传统,绵延着吴越文化恒古的历史风范。湖州当代文学在创作取向上,恪守主流价值立场;在艺术视角上,秉承诗性江南文脉。了解湖州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发展的进程及其文学品格,有着超越地域界限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