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体教结合”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其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竞技体育体制背景、结合方式以及法制保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中总结出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快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的步伐,进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法,分析“体教结合”基本内涵、背景以及高校在实施“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落实“体教结合”的基本对策。实践证明,坚持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科学训练,学训并重,走中国特色的“体教结合”道路,将有助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看似相同,其实内涵截然不同,它们决定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机制。当前推行的“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情形下提出来的,“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引导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的“教体分离”模式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江苏省高校实施“体教结合”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江苏高校体教结合办学模式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优势分析,并结合对江苏省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入调查与剖析,提出各级学校有专长、理顺体教结合输送渠道;教育与体育形成优势互补,建立高校体育联赛平台、打造高校精品联赛;建立适应高校体教结合的教练员队伍;合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使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体教”服务等促进江苏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79  
运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体教结合”应是文化教育与运动员训练和成长全过程的结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应该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最佳模式。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有其内在动力,体育部门提出的“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两个部门存在的分歧与困惑,提出建议,认为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各方面都体现出“教体结合”在高校中的实行刻不容缓,通过近几十年高校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上不断完善,我国“教体结合”逐渐走上正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比较分析法,从“教体结合”形成的契机——高校高水平招生制度——学训的管理——运动队项目设置几个方面,对中美高校现行的“教体结合”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发现两国在发展历史、竞技体育体制背景、结合方式、教练执教水平、项目设置的广度、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并提出建议:(1)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协作关系;(2)健全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制度;(1)重视“教”的重要性,解决好学训矛盾;(4)提高执教教练水平;(5)转变运动员意识;(6)完善高校比赛制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体教结合”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步入法制轨道,是“体教结合”的必然之路;建立共管制度,是“体教结合”的组织保证;抓好学校体育,是“体教结合”的基本任务;选材一体化机制,是“体教结合”的可持续措施;实行双轨并一,是“体教结合”的训练良策;全面协调合作,是“体教结合”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体教结合”将最后发展到“体教合一”。  相似文献   

10.
夏尧远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68-69,75
关于竞技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探讨由来已久,结合08奥运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分析“体教结合”的现状,以及在08奥运前后它在竞技体育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为今后高校发展“体教结合”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时间维度上探讨“体教结合”内涵的演绎过程,提出了对“体教结合”理念的新认识,并对福建高校的“体教结合”新理念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希望能够为探索新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体教结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它尝试着打破原有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给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及其选拔带来变革,但目前在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还存在基础不牢、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要结合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和国内基本国情,尝试打破制约“体教结合”的瓶颈,寻求适合国情的“体教结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4.
对学校“体教结合”的内容与方式、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体教结合”的师资建设与经费来源、“体教结合”成效及问题等方面展开了调研,发现“体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体教结合”本身,还与学校体育改革、学校课程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本力 《体育科研》2005,26(1):79-82
结合我国体育教育思想和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发展演进过程,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思想演变、体育教育目标的变革、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的转变、高校“体教结合”式的“高水平运动队”体制的确立与完善、“高校体育俱乐部”和“自主性、个性化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确立等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1、从基层开始实施运动员信息化管理。构建体教结合人才库“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体”泛指体育系统,侧重运动训练;“教”泛指学校教育系统,侧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简而言之,“体教结合”就是两大部门相关优势条件的有机整合共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体教结合”、“名师导队”等发展战略,为在21世纪初进一步促进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法、典型调查法等实证的方法,结合现阶段我国体育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体教结合道路形成的必要性,并有效的提出了“体教结合”的运作方式,为积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体教结合”之路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竞技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探讨由来已久,结合08奥运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分析“体教结合”的现状,以及在08奥运前后它在竞技体育培养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为今后高校发展“体教结合”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