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司法实践中对于准抢劫罪的“当场使用暴力”中的暴力性质和强度等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对暴力性质的界定,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等同于抢劫罪的暴力;对于暴力的强度。争议之处在于准抢劫罪的暴力是否与普通抢劫罪的暴力的强度相同。笔者按照刑法第269条属于目的犯的精神.对“暴力”的性质、强度、时间、主体以及对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定暴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家长"软暴力"及其心理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暴力”一词指的是对人肉体上实施的伤害,如家长对孩子拳打脚踢等。“软暴力”指的是父母通过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种种方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使孩子产生一种痛苦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许多人称之为“心灵施暴”。在当代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暴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舆论空间的革命性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了语言暴力等消极言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反映在网络语言暴力主体及客体的特定性、网络发言语境的群居性、社会怨恨心理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诗化的语文课堂,是遵循审美教育规律,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与景的交融互渗为表现,达到“入境”“妙悟”与“升华”的主体情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本所蕴含的意境,再以含蓄、感性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体味课文的诗化语言过程中进入其意境,对隐含在文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和情感等因素进行深刻的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儿童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及思想的升华的佳境。一、正确解读和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让语言熠熠生辉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教材选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因家暴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其暴力类型主要包括人身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暴力,其独特之处在于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只能是离婚的夫妻双方。家暴离婚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害赔偿和精神痛苦、精神创伤的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不仅应当参考法定的六大因素,还应当综合考量施暴的手段、场合、双方的过错程度和婚姻存续时间以及施暴方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诠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是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认识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无论是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自觉主动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自觉推动社会进步和建构自身的社会主体,还是对于促使教师职业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共同追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的社会历史过程转变,促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人生价值的完满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习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观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内觉),从而得以发现并独创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写作的目的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着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所以,写作主体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1“阅读对儿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获取信息和一般性知识,而在于支撑精神发育,使儿童的精神获得向纵深和高处发展的契机。”《四川教育》:结合您个人及孩子的阅读体验,谈谈阅读活动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刘莘: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过载,越来越多的信息都以图像和动态视频方式发布。未成年人被无所不在的信息包围,还未形成健康独立的思维能力就被各种信息绑架了,  相似文献   

9.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解析校园暴力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暴力”是一种因于家庭,显现在学校、恶化于社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必须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配合。校园暴力的危害并不只在于对孩子们肉体上的创痛,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的心灵边缘化。  相似文献   

11.
学生怨恨是其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平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隐忍于内无以宣泄。学生怨恨的生发关涉到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两个维度。其中,社会基础是指学生体验到伤害或挫折的外在条件,心理基础是指学生软弱无力的人格特质。而学生怨恨则是在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的交互作用下生发的。怨恨一旦滋生将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意义:它导致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趋向平庸;引起学生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学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极意义要求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这种教育干预要从两个向度进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学生怨恨情绪的滋生,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疏导学生的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2.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3.
怨恨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教育怨恨感源于外在的社会结构及人们自身的虚弱感,在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比较并将自身教育利益受到的伤害归因于社会,从而产生教育怨恨。教育怨恨感导致了民众教育冷漠、价值位移并造成了社会群体的分裂等消极影响,为此,我们需要从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着手,对教育怨恨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14.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怨恨原本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情感。马克斯·舍勒认为,怨恨有一系列的心理结构,同时也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制度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从怨恨出发,分析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伦理价值观念变迁和形成的根源。舍勒认为,现代的德性观也是通过怨恨来形成的。舍勒的怨恨理论在启示我们思考今天的道德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发现怨恨是其最基本的现代性体验模式。继刘小枫在神学与社会学学科以及王一川在近代中国文学领域的研究之后,笔者将怨恨题域引入和推进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中。怨恨的发明并不在于舍勒,无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存在有多少,但其深层的核心母题是怨恨,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与外国文化中的怨恨有着很大不同,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怨恨则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然而自鲁迅开创了现代怨恨主题后,中国文学的怨恨已经具有很多不同于古代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是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怨恨情愫在中国近代文学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在近代文学理论中也是一直被强调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存在是有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近代中华民族的怨恨其实也是爱民族、爱国家、爱自己的一种表达。靠着这种怨恨的动力,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努力崛起,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而开始了强国之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犯罪既与青春期的心理因素有关,亦与地位受挫有涉,是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犯罪暴力化、群体化、激情化等特点。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主观恶性不深,可塑性较强,应基于“浪子回头金不换”之常识、常理、常情,给予刑法之宽容应对,以此通过积极出罪、刑事和解、非监禁刑等措施,实现高职学生犯罪的扶正黜邪。  相似文献   

20.
网络表达正与转型期社会层出不穷的非常态事件一起"互动",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往往成为怨恨情绪笼罩的表达主体和表达对象。借助舍勒现象学的分析,得出基本结论:基于怨恨的网络表达,来自于结构性的失衡及由此造成的个体的无能感和无力感。结构性的失衡是外在强加于个体的怨恨的种子,无能感则是个体对抗结构性因素的、并转向怨恨的内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