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文坛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英文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最为人称道的才气。林语堂不仅是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的多部英文书籍畅销国外,他的翻译作品更为国内外熟知。随着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再版,关于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于 1928-1935年主要从事英译汉,他主要以西方人的目光向中国传送西方文明,进行语言研究方面的变革,1935-1940年转为汉译英.自1930年起,林语堂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彭靖 《档案天地》2013,(7):40-42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现代文学大师,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其译作和外语创作多于母语创作;汉译英作品超过英译汉的作品,因此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  相似文献   

5.
在赛珍珠(Pearl S.Buck)的帮助下,林语堂的著作得以在国外畅销。文章从赛珍珠的特殊地位、赛珍珠的敏锐策划、赛珍珠的运作三个角度来分析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两本英文著作能够成功畅销并创造版权神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充满矛盾而又不容忽视的作家。他著作等身,在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名气,在海外文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学者梁启超给他的评价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题赠林语堂的对联);西方一些汉学家一直把他的作品当成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本。但由于鲁迅先生晚年对他有过尖锐的批评,由于他后期确有过政治观上的迷误。因而长期来评论界便予以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出版界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致使我国中、青年读者“徒闻其名,不见其书”,遗憾之至。 1986年夏天,我出于反复的思考,提议出版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问世的、曾经被日本等国文学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奖作  相似文献   

7.
徐艳 《兰台世界》2012,(28):18-1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国际著名的文学泰斗,曾经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尤其是在文学、语言学、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有着非常深的造诣,涉猎非常广泛,而这一切都与他重视并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后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32年后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推动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上(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且表现在他创办的一系列文学杂志上(他因此而团结了一批作家,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论语派).在创办杂志的实践中,林语堂提出了不少极有见地的观点.整理这些观点,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林语堂身兼文学家、编辑家双重身份的完整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杂志亦不乏启示作用.林语堂的杂志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编辑出版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丽萍 《编辑之友》2010,(8):122-123
林语堂是一个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化名人,他创作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长期蝉联畅销书榜首,他编纂的学生英文读本大卖,他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期刊竟至使幽默成为一种文风、一种生活的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在上述活动中,林语堂或是作者,或是编纂者,或是编辑.而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无论作为什么身份,总能从读者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他成为一个从来不是为研究而写作的纯学者,而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一个有着社会使命与人文关怀的学者.认真研究林语堂著书办刊过程中所形成的编辑出版思想.对于我们在出版活动中进一步实现作者、编辑、读者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霞  张东东 《新闻战线》2015,(7):180-181
大部分人研究林语堂,是从文化学、行为学、语言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等方面进行探究。实际上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旋律是编译。林语堂先生出生于1895年,逝世于1976年,是集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大师。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就读,因其一生编译的著作极其广泛,林语堂素有“版税大王”的赞誉,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丰子恺先生(一八九八——一九七五年)是一位奇才,他多才多艺,是著名的漫画家、中国画家、书法家、散文作家、翻译家(兼通日、俄、英文)、美术理论家、音乐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先后出版的书法和画集、散文著作、美术理论和音乐理论著作、外国文学和外国艺术理论译著等共达一百六十部以上,这在文学艺术家中所罕见。  相似文献   

15.
1975年,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旅居美国后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亦译为《瞬息京华》),被欧美汉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日本文学界有人曾向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将它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林语堂也被国际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  相似文献   

16.
和梁实秋有点相似,林语堂也是被言论史遗忘的——相对于文坛上的声名显赫,在言论史上是孤寂的. 其实,我对林语堂是有所偏爱的,早年读他的《京华烟云》,惊其才情;又读其《苏东坡传》,叹其功力;再读《中国人》(亦译为《吾国吾民》),赞其洞见.而十几年前读到他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时,则服其胆识.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和睦的牧师家庭,从小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家乡教会小学读书后转往厦门鼓浪屿的基督教办小学就读,初次接触西洋文化与生活.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打下了深厚的英文功底,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  相似文献   

19.
马儒 《湖北档案》2012,(4):38-40
1927年秋天,林语堂辞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职务,到了上海。这时,蔡元培已在南京政府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任院长。林语堂1923年从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比较语言学博士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教过3年英文,他找到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求职,  相似文献   

20.
李冰玉 《大观周刊》2012,(47):43-43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林语堂先生也写过不少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 其中以《论翻译》影响最大。他在严复信达雅的基础上总结了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同时,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释义为译者的三种责任: 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 对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 指出“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须求传神”通顺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