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隐合作者、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第一人称叙事者由于视角所限以及和读者的近距离交流,其可靠性往往显得异常复杂。但鲁迅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无论可靠与否,决不体现在固定的层面,而是以其随意性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新鲜感.使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体小说呈现出纷繁多姿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故事片的叙事层次包括导演、隐含导演、电影叙事者、相应的受叙者、隐含观众和观众。电影叙事者可分为基本叙事者和剧中人叙事者,剧中人叙事者是基本叙事者可供选择的叙事代理。导演通过电影叙事者向观众传达故事信息,而叙事者通过剧中人这种传感器传感信息。电影叙事者通过控制故事信息来调控观众的注意与情绪,形成连贯统一的叙事整体。  相似文献   

3.
教育叙事可以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应用时要明确教育主题,设计教育过程,开展教育反思.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冲击,思政课教育叙事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确保思政课教育叙事真实性的情况下,要有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提高叙事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叙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政涛 《教育研究》2006,27(10):18-21,26
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以叙述教育事件的方式实现对叙事者自我精神生命重建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只有承担了伦理使命的教育叙事才是有深度的、好的教育叙事。这样的教育叙事超越了经验性、技术性的层面,成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和本体意味的生命实践的叙事。它需要承担存在之重、伦理之重,需要经历从无叙事伦理到有叙事伦理,进而又从叙事伦理到生存伦理的转变。好的教育叙事者需要具备宽广的精神维度,具备生命的广度和灵魂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王凯 《天津教育》2007,(3):24-24
1.排他性心态。 一些研究教育叙事者把教师叙事与以往的教育实验、经验总结对立起来,为了体现教师叙事研究的优越性,批评“教育实验”研究名不副实,“经验总结”研究大而化之。他们认为叙事研究最适合教师,理由是“教师身处教育现场”、“叙事研究不必进行特殊的专门训练”。提倡教师叙事,不能盲目排斥其他研究方法,不能以贬低教育实验为前提。排他性心态必定会人为地过度放大叙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安·恩莱特的小说《聚会》的叙事者角度出发,分析叙事者叙事的特点,探讨叙事者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从叙事者的不可靠性,主体创造地位体现人物的回忆再现和治愈伤痛的过程,表现死亡与爱重生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以叙述的方式讲述教育中发生的故事。叙事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让教育者的声音被人们听到”是教育叙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表面上看,教育叙事研究不过是教学的研究,但任何有效的教学研究总会牵涉到学生或教师的生活。或者说,真实的教学研究往往是教学与生活的研究。由此,教育叙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叙事和生活叙事。又由于教学叙事与生活叙事总是叙事者叙述“个人生活史”中的一系列片段,因此真实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叙事者,是指作家设置的叙述故事的人.作为作家声音的代言人,叙事者有时明显地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在叙事文中出现,这种叙事方式可称之为限制叙事.有时叙事者是“隐形”的,读者很难发现其踪迹,但有趣的是叙事者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于故事中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这个人的潜意识,叙事者都很明了,这种叙事方式可称之为全知叙事.在同一篇叙事文中,也可以有不止一个叙事者,这些叙事者或者讲述自己视域之内的见闻,或者超然物外,无所不知,这样就会形成限制叙事与全知叙事相交织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Blog的崛起,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这种形式的教育叙事主要采取的是文字叙述的方式,访问的人和叙事者本身都不能够再次真实地重现当时的画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与传统的教育叙事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原音重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叙述者"是叙事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叙述者既不同于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国外叙事学家热奈特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并定义了小说叙事的叙述层;巴尔对小说叙事的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进行了文本分析;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叙事学家们的理论和认识。实际上,叙述层的发现对于叙述者与人物的区分非常有用——同一个叙述层里,故事中的人物与叙述者不能混同。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珀涅罗珀记》戏仿《奥德赛》,用多元化的叙事声音重述了史诗中的故事。女性叙事主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和男性权威,表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此外,个人型声音、男性声音和集体型声音等多元化的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碰撞,在叙事的过程中分别建构起了自己的权威,逐渐揭开被官方叙事掩盖的故事真相,表明了权威的不可靠性和真相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存在着四个彼此之间有巨大差异的叙述人,且叙述人与人物身份重合。每个叙述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颠覆他人叙述、建构属于自己的主人公故事,妄图建立自己的叙述权威,从而导致了《押沙龙,押沙龙!》叙事的虚构性和不可靠性。本文拟从叙述人身份的特殊性出发,勾勒四位叙述人对故事建构—颠覆—重构的叙述过程,从而见出《押沙龙,押沙龙!》独特的叙事。  相似文献   

14.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时常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经历发生重叠。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多重叙述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在此叙述模式下,故事由多个叙述者讲述.这种叙述手法不仅能对故事的情节编排起到很好的陌生化作用,还能有效地增加小说的内容含量,形成小说的多层叙述结构,有助于小说结构美学的构建,从而增强小说的整体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小说化倾向。这些小说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诗歌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异彩纷呈的故事叙述者,以谈话形式开头以及在诗歌中引入各种不同的文体等。同时,狄金森的诗歌还反映了底层社会现实,展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和未来的深度思考。狄金森诗歌中的小说化倾向充分体现了她的叙事能力和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黑暗的心脏》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三部不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采用了相似的故事内容,"故事中的故事"的叙事结构,多重叙述者,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二元对称结构。但它们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细节上的不同,而且在故事表现的主题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这三个经典的叙事文本既相似又相异,它们集中体现了互文性和独创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因为时间的不可逆,任何事件的表现形式都是唯一的,因而传统的历史文本就被认为是这一唯一呈现形式的复制品,并对它产生了毫无戒心的心理依赖,也就是认为历史文本是已发生事件的镜像,是真实的。然而,新历史主义认为,事件是真实的,但经过叙事者"加工"后呈现的叙事文本却与文学文本一样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叙事者因为视角、立场等的约制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叙事在此表现出强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