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武术是由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具象在适宜环境上相互作用形成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改变了传统武术的产生和生存环境。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认为,当下村落、庙会等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中传统文化在流失;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场域间的壑沟依然存在;初始性武术"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失真化,再生性"文化空间"中的文化"移植"变味化。因此,优化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就应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民间武术"文化空间"传承性保护;"文化空间"原产地复活与再生建造并辔前驱;突出资源优势,让人们享受到武术权益;推进"武术之村"评选机制。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科学》2019,(5):69-75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传统与现代谱系,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文化担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力量;自然传承与自觉传承的传统生态谱系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武术文化的"神秘性"与"经验性"指向,致使武术文化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武术流派中的门户之见导致信息交流的闭塞性两个方面。由"生活、职业伦理与制度"三个层构成的现代传承谱系与传统生态谱系交织构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生活的消极境遇影响了武术文化谱系传承走向与价值认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影响着武术文化传承场域空间的构建,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模板";武术传承人的职业伦理为武术文化传承谱系延续提供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文化传承谱系困境的消解之道在于: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引导传承人从传统武术文化实践产品中表达生活理想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保障观念的逻辑认知,促进传统与现代传承谱系的有机融合;突出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代言人"与"解释者"身份,构建富有创新力量的传承结构谱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加强其本土化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就成为武术在我国本土普及发展的根基,武术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武术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武术文化教育功能传承的意义、内容和注重点.  相似文献   

4.
"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视角,对武术发展教育的使命进行审视.认为:人性教育使人们找回失落多年的人的主体性,人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使命的回归;教育的四个支柱为武术当代发展行使其教育使命提供指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依然是武术教育不可动摇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提取核心元素,时于武术行使教育使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彭翔 《精武》2012,(25):78-78,81
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也是被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文体活动,武术本身具有文化和体育的双重属性,有了这样的属性,自然也就有了武术的教育价值,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文化定位问题涉及到保证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武术教育按照学科定位来讲,属于人文学科,武术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体现一种审美感,这也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范畴的教育可算是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依托世代相传得以传承和发展,是时代传承和积累的成果。传承在文明的延续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让华夏文明得以纵向赓续和横向覆盖。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功、传承困境、传承策略进行社会学分析。民间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维系人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功能、养生健体的功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功能;民间武术的传承困境: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对武术文化了解不足、跨界融合意识浅薄;民间武术传承策略: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加强科教文卫融合,促进武术多元发展、借助现代媒体工具,打通多元传承领域。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倪依克  邱丕相 《体育科学》2007,27(11):15-20
社会学对于武术文化教育问题的讨论更为关注其得以运行的社会宏观背景,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凸显教育问题本来具有的社会底蕴。基于社会学视角,武术文化教育研究中应贯穿着教育第一;培育公德和私德;武术文化教育不等于同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武术文化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也包括文化传统的教育;武术文化教育是动态的、多层次的等理念。基于上述理念,社会学视域下当代武术文化教育可以从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渗透教育;规范相关内容;普及中凸现娱乐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等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入手,指出国家对武术的需要程度决定了武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上的武术之所以在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花独秀,是因为其发展受到了国家机器的推动,如古代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近代与尚武精神直接相关.21世纪武术发展除了竞技武术的出路外,更应该对内顺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将重心转向武术教育,通过彻底改革武术教育体系,将其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途径;对外立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的实际需要,力争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10.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与科学》2017,(3):32-3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师徒"传承和"师生"传承的演变为研究对象,研究武术文化传承机制的变迁。认为:以"师徒传承"为主体的宗族和血缘关系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形式;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的主体结构开始向契约关系转化;武术文化主体传承方式的演变促使文化构成的结构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传承方式的改变促使武德和武礼等民间礼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和淡化;"师生"传承代替"师徒"传承后,促使现代武术文化教育呈现"批量标准量化生产模式"和"打"、"练"分离的内容体系;现代"师生"传承的理性认知代替了"师徒"传承的感性体认;"师生"传承的多元动机组合冲淡了传统"师徒"传承的价值认同。研究进一步认为,传统与现代各有利弊,有必要实现两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深入发掘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仪式化认同是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是对现代武术"过度竞技化"倾向的有力调和。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是东亚文化圈身体文化的有力代表。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呈现出技击单一性、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以及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性等特征。研究认为,应大胆突破武术现行内容体系;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努力加强外派武术教练员的传统文化培训,提升对外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当代武术跨国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积极寻求武术进入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渠道;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加速武术文化教育价值、健身价值、竞技价值的重构,实现武术科学化、社会化、竞技化的时空跨越,促进中国武术的当代传承和国际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15.
身体是武术教育的核心和载体,今天武术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没有处理好武术中的"身体"而引发的问题。传统武术的传承关键是将身体传承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身体的内在变化,从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从身体角度来看,身体的自我参与是武术教育的原点,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身体的自我肯定是武术教育的内在动力,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从身体角度去反思和认识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不但有助于武术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体育师友》2018,(1):13-14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备受关注。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高校武术教学,研究其与传统武术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的差距。进一步构建新型的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武术教学方法,促进武术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使中华武术走出视觉文化时代遭遇的发展困境,研究中国传统的体认方式对发展武术的积极意义。研究认为: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的畸形和异化,显然不利于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国武术文化有着强大的"精神叙事"、独特的编码系统,融合了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元素和认知理念,在解码过程中需要通过中国独有的"体认"的解码方式来解读中国武术,寻觅"达身体之道"近乎"天地之理"的武术本真,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路径。  相似文献   

18.
《湖北体育科技》2019,(7):600-603
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结合"两创"方针,对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以四大视域为切入点:其一,"文化"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根";其二,"教育"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本";其三,"非遗"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魂";其四,"国际化"传播是武当武术传承与发展之"径"。基于此,以传统文化发展为背景,以开拓创新为动力,找寻武当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背景下对武术圆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理。加强武术教育能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和竞争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多元历史要素所构成的中华文化集合体是当代教育的"根".在全球化浪潮下,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认同了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远离了自己的文化家园,造成当今中国武术教育的文化失根和传统断层现象非常严重,既没有按文化教育的规律占有应有的教育份额,也没有承担其应有的文化责任.21世纪,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必须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在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中,武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武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温古知今,止于至善.这既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传承的必需,更是实现与弘扬中华文化价值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