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点     
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本质的研究可简略归纳为以下10种:(1)"生利性"说。认为职业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会与他人的能力之时,同时给与他人获得生计的手段和本领。(2)"社会性"说。认为职业教育属于社会范畴,是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3)"职业性"说。认为职业教育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特点。(4)"生产力"说。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生产力。(5)"民众性"说。认为职业教育具有"大众性"、"平民性"、"普及性"的特点,即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6)"适应性"说。以职业教育本质的"多样性"、"适应性"为代表,认为"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性与  相似文献   

2.
论点     
关于职业教育本质自20世纪上半叶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本质开始研究以来,因研究的出发点、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所持的观点竟有二十余种。以下是其中的十种观点:(1)"生利性"说。认为职业教育是在提高受教育者造福社会与他人能力的同时,给予他个人获得生计的手段和本领;(2)  相似文献   

3.
班级社会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在1959年发表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提出。帕森斯认为,凡是牵涉到自我和他人的交互关系的行为,都属于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各种社会行动组成了社会体系。他还认为,社会体系有三个特征: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人群的交互作用;二是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在一个“社会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开端,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叶澜教授认为,教育从形态的角度来看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即便是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已隐含了教育构成中的基本要素(如交往双方、内容、媒体),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以传递经验、影响他人的身心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则转化为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研究》2010,(4):56-56
不合理社会结构的存在引发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主要表现;(2)社会分层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3)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底层的关怀。职业教育的出现意味着学校体系的分化.不同类型和阶段的学校教育.有着迥然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式有以下几种:(1)传统范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演绎范式:一种是经验范式。(2)基本研究范式。主要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概念”和“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三个基本范式。(3)起点范式。主要分为经济学范式、人才学范式和技术学范式。(4)方式范式。现阶段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两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和抑郁的关系,笔者用贝克抑郁测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抑郁与内控性成显著负相关(r=-0.406,P〈0.01),与机遇及有势力他人成显著正相关(n=0.358,r2=0.359,P〈0.01),与客观支持成显著负相关(r=0.169,P〈0.05),内控性及有势力的他人能预测抑郁22.4%的方差变异量。可见心理控制源与抑郁具有显著的相关,但是社会支持、控制源、自我效能都不能很好地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仅仅依赖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发展即可达成.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度环境是非常关键的要素。(1)管理制定环境。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定环境主要包括对职业教育这一社会子系统的组织领导线路、管理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设定等。(2)财政制定环境。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课程观最根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目前主要形成了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能力本位说”.二是“工作过程说”,三是“实践导向说”。三种说法或日三种课程观,表达上虽然不同.实质上是一致的.即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0.
刘晴 《职教论坛》2023,(3):24-30
职业教育形象是社会大众在感知、接受、体验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时,对职业教育的存在、表现及运行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表现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差异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这一命题,有着理论观照现实的“语境”:关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其所是”,促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能其所能”,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成其所成”。作为典型的关系型范畴,职业教育社会形象的主观构建要从“他者”的视角,超越“内涵建设”,把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内在规律;要透过“文化间性”,遵循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文化逻辑;要专注“社会互动”,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与构建职业教育形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未来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发展职业教育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是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学习型社会中,职业教育具备全效性、全纳性、全程性三大功能。在学习型社会宏景下,树立“大职教观”,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落实制度、经费、资助体系保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吸取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合理因素.转变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理念,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思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1)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转变.由“普遍性目标”取向发展到“行为目标”取向.再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杰 《成才之路》2013,(26):F0002-F0002
第26讲社会控制与思维制导(上) 一、社会控制体系 (1)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于1901年在《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罗斯本来认为,人性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秩序”,人们会自行调节自己的行为。然而,19世界末到20世纪初,由于都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美国社会中人性的“自然秩序”遭到破坏.对人的行为不再起调节、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点     
职业教育的功能与教育所具有的一般功能如文化传递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发展科学技术功能、培养人才的功能等是一致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类型,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功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1)职业教育提升了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2)职业教育完善了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3)职业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1)职业教育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职业教育推动了我国社会稳定发展;(3)职业教育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4)职业教育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开展;(5)职业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并非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缘情)的延续,而是一个工具主义文学理论(载道)的口号。其“不平”的标准是“道”之不行。不同的社会角色,其“鸣”的内涵不同。韩愈的“不平”之鸣,是由其“臣”的地位决定的,既不背于儒家教化,又时有感激、怨怼之辞。  相似文献   

16.
一、基础: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显示 (一)理念的能力性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推崇“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这从其培养目标上可见一斑。加拿大职业教育强调以社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紧贴市场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课堂实施也始终贯穿“能力本位”这根红线.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进得来、学得进、出得去。  相似文献   

17.
“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就业教育是只“教”学生“技能(知识)”,只负责学生“就业”,只需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拓展“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内容是序化的工作项目组成的学习领域.教育过程是将就业目标和教学目标融为一体,教育目标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十分盛行.这其中也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指标。由于职业教育和培训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机构如欧洲培训基金会(ETF)、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NCVER)等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VET)的指标研究工作。例如,ETF设计了多项“关键指标”来监测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9.
孔陶 《江苏教育》2006,(4A):7-7
梁保华说.“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江苏实际,“十一五”期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和思路是,坚持“一个方针”、突出“两大任务”、推进“三个转变”、搞好“四项服务”。坚持“一个方针”,就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20.
采访时间:2006年6月6日 采访地点:云南大学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黎志刚,云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本访谈录已经林文勋教授审正) 编者手记:林教授的访谈录,真是让我们兴奋,谁说中国学者没有建构能力?林教授提出的“富民社会”说,以及在这个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从“部落社会”、“豪族社会”、“富民社会”,再到“市民社会”的解读,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