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艾丽斯·杨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资格观与公民教育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一体与多元成为世界发展的两种趋势.以艾丽斯·杨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在20世纪末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一个令人注目的亮点.普遍与差异、同质与异质成为多元化时代公民教育不可忽视的两组矛盾.  相似文献   

2.
姜元涛 《教育科学》2012,28(3):93-96
玛莎·纳斯鲍姆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世界公民"是具有世界意识、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公民实践的人,"世界公民"需要通过人文学科、多元文化课程来培养。玛莎.纳斯鲍姆的"世界公民"教育思想对公民教育实践以及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教模式 ,这种双元制职教模式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高质量 ,以及德国公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模式在我国十多年的实验研究 ,我们对该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借鉴到一些有益于我国职教改革的基本经验。具体从研究的角度来看 ,德国双元制模式有其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 :思想层面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 ,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 ,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 ,其表…  相似文献   

4.
任平  贺阳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80-87
公民道德教育课程是德国培养负责任公民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性事件"与个体认知发展规律和公民政治社会化发展特征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民主能力"确立为课程目标;围绕政治、社会、经济三大领域遴选课程内容;遵循"博特斯巴赫共识"要求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协同评价机制构建课程保障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德国学校相关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科融合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职业教育堪称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其"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思想、制度、课程模式。本文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2+1"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德两种培养方式实现途径的异同点分析,进而提出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高职"2+1"教育模式的改革的建议,以推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民思想在西方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流派,不同流派对公民认识不同,公民教育侧重点也不同.共和主义公民教育强调公民道德培养,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强调公民权利启蒙,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注重公民的社群认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注重多元文化的承认.当代各种公民教育思潮在发展中相互批判和相互吸收,逐步放弃极端立场,向中间靠拢,努力在张力中寻求平衡与弥合.这一趋势为我国今天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一种思想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世界公民"最早蕴育于古希腊哲学中,经过夸美纽斯、康德等人,不断将"世界公民"思想融入教育思想的努力尝试。在20世纪中期,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世界公民教育",使得"世界公民"教育思想最终正式生成。  相似文献   

8.
蒋莉 《职教论坛》2004,(1):62-6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欧新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德国出现了以劳作学校的办学精神改造公立学校,对学生实施"劳作教育"、"公民教育"的教育改革主张与实验.这种国家本位色彩浓厚的教育改革思想符合一战前德国的国家民族主义倾向,对于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极为有利,从而在德国境内很快得以传播,并跨越国境、流行于欧亚部分国家,致使"劳作教育"成为当时最"醒目"的字眼,劳作教育思想成为20世纪初职业教育思想的主流.本文拟对以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ero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的劳作教育理论为核心的"劳作教育思潮"略做简述.  相似文献   

9.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思想、制度、课程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从主体间性的视域出发,在改变施教者和受教者关系的基础上,实践多方平台上的"对话",是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这里的"对话"不是简单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两个主体间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美、加、澳、英等国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讨论了多元文化教育从运动到制度化的历程,并指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亦为新时期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诸多启示:适应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将民族团结教育上升到公民教育的高度;改变民族教育课程观念,是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探索"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是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任务,在教育目标、内容、模式和方式、保障、平台和载体等层面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对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启发。提示我们采取科学的教育对策不断提升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一是构建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的复合型教育目标和多视角的教育理念;二是凝练和提升教育内容,将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纳入其中;三是采取个性化、生活化的道德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多元整合、创新发展;四是整合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学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互联网等载体,推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多渠道进行;五是从制度、组织、人员与经费等层面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常有"乡土化"和"城市化"两种模式之争,而事实上两种模式都存在问题。走出困境,必须跨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多元的农村教育理念,追求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二维耦合模式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职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突出,二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好,或者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中学班主任制度耦合了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基础教育阶段的二维耦合模式,有效整合高校职业、专业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段元秀 《教育评论》2012,(2):147-149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探讨公民教育思想的第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和"灵魂说"。他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和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公民教育的过程和内容须经由统治者详细规划和审查。探讨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和回归公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能局限在手段和方法上的创新,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上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元社会结构相适应,沿着传统路径进行拓展。在这种融合思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应把培养符合现实需求的合格公民和好公民纳入其中,并把反"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逆目标进行控制,以适应当前各种变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国际化语境是我们理解公民教育的新视角。在探讨国际化语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国际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的愿景。国际化语境中的公民教育是一种多元身份、共同伦理、多元文化和造就世界公民的教育。透视国际化语境中公民教育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德国在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价值观教育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德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基本法》为总体性纲领,是一个包容、发展、开放式的共享价值基础平台.德国价值观教育中贯穿"价值共生"理念,其教育实践不仅致力于传递社会共享的基础价值,也注重培养个体的价值能力,并且在当下社会条件下尤其强调应培养社会成员合理应对价值多样性的能力.德国价值观教育分为直接价值观教育和间接价值观教育两种基本类型,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为中心对象,以"参与"模式为核心模式.德国学界呼吁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诸多主体(家庭、学校、幼托机构、青少年事务工作机构等)应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探究拓展了公民教育的话语范围,把文化概念与对公民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话语与实践面临着两个文化认同问题:一是国家层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归属问题。“文化自觉”、“多元一体”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解决这两个文化认同问题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