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颠覆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来竞争的高点,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特殊的运行机制和取得的突出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SNM理论的五阶段模型为基础,结合SNM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颠覆性技术的本质特征,建立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五阶段分析模型。通过对DARPA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项目过程进行梳理,将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归纳为技术选择、项目组织、项目执行、技术转化和项目退出5个环节,深度剖析DARPA如何将颠覆性技术从萌芽阶段的技术生态位成功过渡到商业化的市场生态位。最后,借鉴DARPA的成功经验,给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借鉴态势理论,通过技术生态位“态”的分析,从量上衡量节点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生态位“势”的分析,从增长率上衡量节点技术创新能力对网络环境的潜在影响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03-2015年间移动通讯终端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分析不同时期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移动通讯终端创新网络结构由原来松散型、简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复杂型演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值,对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态”和技术生态位“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度数中心度与技术生态位“态”呈倒U型关系;度数中心度、结构洞和关系强度与技术生态位“势”均呈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3.
前孵化器搭建了从知识发现到技术发展的桥梁,为资源整合、全链式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期系统化的服务。在战略生态位理论(SNM)视角下,尝试在前孵化器中扩大技术孵化的管理范围,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管理重心前移,对前孵化器生态位的实施、成长和培育过程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构建前孵化过程中有实验场所、政策保护空间、有效学习网络、多主体互动的发展模型。同时,通过对匹配战略技术愿景、构建网络体系、完善前孵化器创新生态等方面的分析,促进形成知识发现、技术创新、产品市场化生产等全链条孵化体系,实现从技术创新到市场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大数据”促力创新驱动转型的时代背景以及数据管理至知识管理的转变过程,使得信息与人 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信息生态”亦变得尤为重要。【方法/过程】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样本来源,以 “信息生态”为主题词精确检索,选定2007—2016年共506篇CSSCI期刊论文为样本,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共词分析方 法及可视化技术,绘制国内信息生态图谱,并结合图谱信息对重点研究主题予以解读,明确“信息生态”研究现有不 足。【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现有信息生态研究形成以“信息生态”为核心,以“信息生态系统”为辅助, “信息生态 链”、 “信息生态位”、 “信息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的三层次的研究态势,并基于此态势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国外创新政策文献为研究数据。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外创新政策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响力分析;其次,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挖掘,提炼出产业发展、国家创新政策以及创新政策工具运用、技术创新政策效应评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政策等六个研究主题;最后,采用CARROT文献聚类及关键词突现方法,剖析国外创新政策研究新趋势,结果表明创新政策中有关“知识”、“政策绩效”、“数据运用”、“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动态变化研究”是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隐性知识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兰香  姚萌  吴博 《科研管理》2006,40(11):32-42
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由教学辅助手段向主导性资源演变,催生一系列教育模式变革。本文以国际新涌现的教育变革为出发点,总结教育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四类培养模式,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了“显性知识学习模型”与“隐性知识学习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政策梳理及模型对比研究发现:1 教育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及政策激励;2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应局限在“工具”层面,而应是教育改革层面的问题;3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视。隐性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旨在为未来教育变革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兰香  姚萌  吴博 《科研管理》2019,40(11):32-42
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由教学辅助手段向主导性资源演变,催生一系列教育模式变革。本文以国际新涌现的教育变革为出发点,总结教育现象背后所代表的四类培养模式,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构建了“显性知识学习模型”与“隐性知识学习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政策梳理及模型对比研究发现:1 教育新模式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技术支持及政策激励;2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应局限在“工具”层面,而应是教育改革层面的问题;3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质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视。隐性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研究旨在为未来教育变革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运用SNM理论构建了国家高新区SNM分析模型,从宏观(国家意志契合)、中观(体制机制创新)和微观(四个功能模块)三个层次对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进行了再梳理和再认识,并分析了国家高新区战略生态位空间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互联网+”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并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拉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空间外溢效应存在地理边界。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颠覆性创新概念出发,总结了颠覆性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特点,探讨了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视角的颠覆性技术的成长过程,论述了颠覆性技术由技术的选择、市场的选择、市场的建立、市场的扩大和范式的形成五个阶段,实现产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研究现状述评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做为生态位理论的延伸,对于演化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仍处于发展和探讨之中。对战略生态位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分别从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的起源、产生和研究现状三方面进行回顾和评述,在此基础上,从基础理论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区运作管理方面对战略生态位管理的理论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2.
SNM理论是基于演化经济学和技术系统论基础上建立的有关技术生态位和技术演化的分析方法,通过从微观到宏观进路的经验描述,初步建立了技术演化模型。本研究通过分析典型的数码化图像显示LCD和CCD技术的不同演化进路,论证SNM理论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该理论在技术论或STS领域,尤其是在讨论技术范式变迁和技术进化问题中,需要明确其讨论的取向和内容。同时,作为经验描述的分析方法,SNM理论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并拓展其理论运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将专利运营的重心前移,从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和范式生态位3个阶段来指导专利运营机制优化路径,按照技术选择、实验选择、实验建立、实验扩大和保护撤离五大关键要素构建专利运营管理模型。分析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引入专利运营研究的合宜性,提出战略生态位管理为专利运营提供试验温床的保护功能,分别为专利运营提供庇护、培育和赋权。研究结论为专利技术商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提供视角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技术生态位与技术范式变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学中最基本的生态位概念及其思想,也适用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范式研究。生态位理论在企业管理和产业发展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技术分析研究领域,基于技术生态位概念建立的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是结合案例归纳出的独特的思想方法,作为技术范式演化的分析模型,在生态学、演化经济学和技术研究之间架构了现实的桥梁,为技术变迁研究提供了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recent discussions in technology studies about applying insights from technology studies to policy decis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t does so by examining two approaches that can be used by policy makers to manage radic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mo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SNM) and the PROTEE approach. The SNM approach uses protective ‘niches’ to develop radical innovations, whereas the PROTEE method is grounded in the assumption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a better chance of success if made “vulnerable” by subjecting them to risks and oppositions from the outset. Both SNM and PROTEE have, so far, been applied to retrospective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ir potential effectiveness in the monitoring of real time innovation projects by comparing their conceptualizations of ‘learning’ and ‘experimenting’. It argues that the two approaches can draw upon each other to achieve a more refined conceptualization of learning and experimenting and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change and obdur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7.
孙冰  徐晓菲  姚洪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44-1254
基于多层分析框架(multi-level perspectives)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结合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的特征,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划分为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以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样本,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进行了有序演化;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支持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系统内成员间协同合作的结果。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推进并发展中国新能源公交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文韬 《科研管理》2019,40(9):139-148
依据产业演化观点,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是在原有交通运输体系中出现的利基,探究社会技术体系的转变和产业政策的保护性作用对新能源汽车利基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利基层次上,存在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利基向市场利基的演化过程,且技术利基宽度与市场利基宽度显著正相关。在社会技术体系层次上,一方面产业政策所形成的保护性空间有助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转化,另一方面反映社会技术转变的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利基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比和废气治理投入与市场利基的形成负相关,而燃油价格、消费者购买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市场利基的形成正相关。据此提出根据产业演化阶段和层次设计产业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全国众创空间政策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众创空间政策“供给-需求”分析评估模型,并采取政策工具量化分析手段,研究政策工具供给结构的有效性,并以全国6959家众创空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层次回归模型,从价值发现、企业初创、成长创造、财务绩效四个方面对中国众创空间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政策工具供给覆盖面较广,但政府介入力度较强的政策工具偏多,部分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不足,自由放任型、部分参与型、策略引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四类政策工具,对价值发现、企业初创、成长创造和财务绩效发挥不同的作用效果,有些政策工具甚至产生抑制作用。文章提出如下建议:应不断优化众创空间政策供给体系,建立政策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完善众创空间政策实施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While extant research discusses how niche innovations develop in protected market niches and trigger regime shifts along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pathways, we know less about the direct role of different niche actors as competitors in affecting regime incumbents’ investments in niche innovations. This study addresses this gap and builds o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and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to distinguish two different niche actors: prosumers on the demand-side applying a niche innovation in a disruptive way to regime incumbents’ business model, and new entrants on the supply-side applying the niche innovation symbiotically with the regime. We examine incumbent responses to these different niche actors in different competitive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Studying the United States’ electricity industry's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toward solar from 2010-2017, we find that as more niche actors enter, regime incumbents are more likely to invest in the niche innovation, but the effect is influenced by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incumbents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disruptive niche actors (prosumers), while in traditional monopoly-like market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symbiotic niche actors. We also find that the prosumer effect is stronger when the time that policies in support of the niche innovation have existed is shorter, indicating a potential substituting relationship of niche actors and policy. Our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extant literature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niche actor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and that considering policy without accounting for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may omit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ow regime actors becom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