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家坦 《资源科学》1989,11(3):13-21
1.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降水量不但具有直接产生效益作用,而且是河川径流量和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 根据全省近千个雨量站实测资料计算,全省多年同步期平均年降水总量2023亿m~3,折算平均降水深1667mm。从全国降水分布来看,本省属于多雨区,降水量资源是得天独厚的。降水补给河川径流系数为0.577,降水补给地表径流系数为0.428,降水下渗补给地下径流系数为0.149。  相似文献   

2.
王晓蕾  孙林  张宜清  罗毅 《资源科学》2015,37(3):475-484
高寒山区可能不同程度地覆盖冰川,从而对发育于此的河川径流产生贡献。估算冰川融水对河川径流贡献率在水文学、气候变化对雪冰流域影响以及雪冰流域水资源管理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寒山区流域地形、冰川复杂,检测困难,定量冰川融水对河川径流的贡献率一直是个难题。本文尝试采用具有降雨、积雪、冰川水文过程模拟能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流域产流过程和径流过程,以冰川融水及冰融水产流量占河川径流的比例来近似代替对径流的贡献率。在天山库玛拉克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1961-2007年库玛拉克河流域冰川融水及冰融水对河川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53%和27%,且补给主要在夏季(6-8月)。根据1961-2007年的气象数据和模拟结果,随着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冰川融水及冰融水对径流贡献率均呈略微上升趋势,且冰融水与降水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在降水较少年代对径流具有重要"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光照 《资源科学》1986,8(1):11-16
一、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水资源量主要有降水补给。全国多年平均降水深650mm,约为世界平均年降水量的78%。全国年降水量约6.2万亿m~3,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2.7万亿m~3,平均年径流深285mm,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8000多亿m~3,扣除重复水量,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  相似文献   

4.
基于开都河和玛纳斯河流域1950年代末以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本文应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0年积温(〉0℃)、降水量和径流深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以及日积温和降水对出山口日径流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仅年积温和秋季积温显著增加,而开都河流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积温和年积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除开都河流域冬季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外,两流域年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两流域出山口年径流深增加趋势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两流域日积温和日降水对出山口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径流深均有极显著直接影响。两流域日积温对年、春季和秋季日径流深的直接影响大于日降水。积温和降水是出山口径流产生的重要驱动因子,但积温的驱动能力要大于降水的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气候要素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及周边1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数据,以及拉孜和羊村水文站逐月天然径流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与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径流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高度一致,均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规律;2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存在6.0~6.5a和15.5~16.5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周期性稍差;3降水是研究区年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9;但气温和降水同时影响着径流年内分配过程,且径流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4-9月降水量的丰枯决定着径流量变化,径流系数小于1.0;其它月份则以非降水补给为主,径流系数远大于1.0,年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非降水补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规模宏伟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几经研究,仍有争论。究其原因之一是现有水资源基本数据的不同,尤其是占水源比重很大的河川径流量。最近我们估算和分析了西北、华北地区河川径流资源和农业最需水月的径流变化,为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数据。 从全国来看,我国河川径流资源丰富。据最近估算,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为26345亿立米。我国河川径流总量虽然大,但平均径流深仅274毫米,接近于全球陆地平均数而低于亚洲、  相似文献   

7.
李贵  刘久才 《金秋科苑》2008,(20):149-149
一、径流特性 柳河水库位于庆安县城南35公里处,是拉林青河支流柳河中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拉林青河来水以地表径流为主,其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融雪径流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所占比重较小。降雨径流为主要来源,径流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大,其分配受降水影响较大。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8.
一、径流特性 柳河水库位于庆安县城南35公里处,是拉林青河支流柳河中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拉林青河来水以地表径流为主,其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融雪径流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所占比重较小。降雨径流为主要来源,径流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大,其分配受降水影响较大。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半干旱区是指干燥度介于1.5—2.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250—500mm的雨养农业区,我国半干旱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7%。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地区是典型的半干旱区。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0mm,年际间与年度内降水分布不均。变幅在30%以上;基本上没有灌溉条件,农业生产靠自然降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长期以来,由于周期性与偶发性干早  相似文献   

11.
一、北京水资源概况 1.北京水资源的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平衡。 1956~1978年平均面降水深630毫米,总降水量106亿米~3,其中山区降水量65.5亿米~3,平原降水量40.5亿米~3。北京年际降水变化大,最大年降水多达1406毫米,最小年降水仅168.5毫米,而且还经常出现连丰、连枯情况,持续时间一般为2~3年。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也  相似文献   

12.
采用雅鲁河流域巴林水文站和碾子山水文站12a历时水文资料,对雅鲁河流域降水、洪水、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鲁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2倍;流域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特点是汛期降水量大而集中,冬季降水稀少;流域的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涨势迅猛的特点;雅鲁河流域为降雨补给型河流,流域径流量受降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的影响,径流具有年内集中、年际变化悬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方汝林 《资源科学》1984,6(2):29-38
地表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它们径流转化过程中,主要是以河川径流形式出现。经概算,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三个地区的5882亿立方米水资源中,以河川径流形式出现的约占80%左右。由于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年内水量主要集中于6—9月汛期,而5月则水量不多,一般多年平均5月径流量仅占年径流量的8—10%。所以,仅靠天然径流发  相似文献   

14.
阐述分析了我省岩溶水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岩溶泉水时段流量变化趋势与泉域地下水补给的分布范围与补给形式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岩溶泉水流量开始大幅度衰减,特别是90年代,泉水流量降到最低。泉域水资源主要接受碳酸盐岩、灰岩裸露区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补给与河川径流水的渗漏补给。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河流     
我国共有流域面积>1000km~2的河流约1500条,>100m~2者5万余条。据水利电力部1956—1979年统计,我国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mm,最大年径流总量为3.25万亿m~3,最小为2.38万亿m~3。全国年均降水61889亿m~3,45.4%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6%消耗于蒸散,平均每年注入海洋及流出国境24555亿m~3,占河川径流90.6%。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降水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径流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的总体趋势为“多-少-多-少”,吉迈测站的径流年际波动比较剧烈,玛曲测站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较小,只有0.09,吉迈、唐乃亥测站的汛期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径流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为“丰-缺-丰-缺”,降水年际变化不大,除达日气象站以外,其余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减少,达日、久治、玛曲、河南外斯4个气象站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计算区间降水与吉迈、玛曲和唐乃亥水文站相同时段内的径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4、0.57和0.67,而且相关系数的大小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陈传友 《资源科学》1988,10(3):31-41
从广义而言、西藏水资源包括冰雪水资源、湖泊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河川径流资源。通过分析,上述水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图1)。由图1看出,计算外流水系区河川径流和内流水系区补给湖泊的地表及地下径流,就能大体上反映该地区每年积极参与水循环的,有可能利用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8.
揭示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循环变化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西藏自治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近4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变化特性,并初步探讨了其与区域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条件的成因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逐渐由西风区向季风区过渡,导致年均降水量逐渐增大;降水年内分配集中,汛期降水占全年70%以上;近40年流域内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季节分配显示坦化现象。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主要由降水过程决定,但由于受冰川融雪等影响,径流变化较降水更加复杂;受降水变化特性影响,各站点实测径流也主要集中在汛期;流域中下游径流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可能与印度洋季风减弱有关。雅鲁藏布江流域各分区产流量的相关性较差,充分反映了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条件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明显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柳景峰  张勃 《资源科学》2008,30(7):1105-1114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 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 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 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大部分地方的降水增加,70年代~80年代除北山迎风坡降水增加较少外,其它地方降水均增加较多,80年代~90年代降水的变率呈现出由西向东规律性递减的趋势。另外,径流形成主要受到山区降水的影响,但冬季气温的上升会将融雪期提前,增加冬季流量,影响流域的春季径流。上游降水量和径流增幅比较接近,体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拟合性,径流和降水的变化系数分别为1.3444和1.4823。平原大面积的人工绿洲区升温幅度较低,在0.3℃~0.5℃,与局地下垫面即绿洲的小气候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14年8月11日那曲县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突破了那曲县自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极值,日降水量达到了42.9毫米,通过分析结果显示,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系统为,南亚高压稳定控制高原,产生了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有利态势;加之水汽的补充较为充足;雷达表现特征为:强的反射率因子,"列车效应",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增加,雷达回波顶高的突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