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贵  刘久才 《金秋科苑》2008,(20):149-149
一、径流特性 柳河水库位于庆安县城南35公里处,是拉林青河支流柳河中流上的一座中型水库。拉林青河来水以地表径流为主,其补给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可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其中融雪径流一般发生在4月中、下旬,所占比重较小。降雨径流为主要来源,径流年内、年际丰枯变化大,其分配受降水影响较大。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相似文献   

2.
采用雅鲁河流域巴林水文站和碾子山水文站12a历时水文资料,对雅鲁河流域降水、洪水、径流等水文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鲁河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为最小年降水量的2.2倍;流域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特点是汛期降水量大而集中,冬季降水稀少;流域的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涨势迅猛的特点;雅鲁河流域为降雨补给型河流,流域径流量受降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的影响,径流具有年内集中、年际变化悬殊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锋  贾绍凤  燕华云  杨贵林 《资源科学》2009,31(10):1704-1709
融雪径流是三江源地区水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融雪径流时间在发生变化,对于该区年径流量及其季节分配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计算流量质心时间(Timing of the Center of Mass for Flow)来表示融雪径流的开始时间,利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分析方法,发现在1957年~2000年间,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文站的融雪径流时间都有提前的趋势,其中澜沧江源的香达站、黄河源唐乃亥站以及长江源的直门达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趋势在95%的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从变化幅度来讲,香达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最大,大约有10天左右,而沱沱河提前最少,约为4天左右.通过相关性分析,认为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闻与年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融雪径流时间越晚年径流量越大,这种关系在直门达、吉迈以及唐乃亥站都表现显著.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同时也会影响径流的季节分布,即会伴随着春季径流增加、夏秋季径流的减少,而与冬季径流的关系在各站不一.最后,对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与大尺度气候信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融雪径流时间的可预测性.该研究的开展将会为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和预测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建柱  冯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90-1895
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流域的退水规律可为径流分割、地表汇流单位线的推求等提供技术支持。选择滦河水系两个子流域—柳河流域和瀑河流域的几场地下径流的退水过程,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模型模拟的误差,比较了几种模型模拟结果的优劣,确定了流域的退水规律,并研究了降雨类型对退水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线性水库模型模拟的瀑河流域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最优,损失函数值为0.00360,利用指数模型模拟的柳河流域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最优,损失函数值为0.00270,且不同的降雨类型对应的退水参数不同。最后,利用两个流域的地下径流退水规律,对流域的洪水过程线进行了分割,分割结果符合水文规律。  相似文献   

5.
流域宏观尺度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高地  甄霖  陈操操  杨丽 《资源科学》2007,29(2):156-163
大流域宏观尺度上长时间序列的降雨变化、景观变化、径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泾河流域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40多年来的降水具有微弱下降趋势,降雨倾向率为-4.9mm/10~-11.3mm/10年;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降雨量表现为不变或微弱下降;②泾河流域1986年~2000年15年之间,景观结构变化不大,一直以草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草地景观和农耕地景观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林地景观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景观类型一直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在宏观景观格局的变化中,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维持稳定;③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年径流量逐年较大幅度地减少,下降速度达到每10年减少1.78m3/s。在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径流和径流模数在过去30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整个泾河流域年径流量逐年下降;④相应年份内对应的径流和降雨相关性极为显著(P<0.01)。在泾河主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相应减少70×108m3,在马莲河分流域地区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减少110×108m3。在泾河流域,若维持景观结构的稳定,则径流的变化趋势会与降雨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景观结构的微弱变化会改变径流对降雨响应的变化幅度。在景观组成中,耕地景观比例的增加会显著减少径流。  相似文献   

6.
吉相臣 《中国科技纵横》2011,(21):242-242,245
应用降水倾向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柴河流域1965—2009年雨量和雨日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柴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平均降水量为600.7mrn,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8.9%。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2.6%,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1d,其中大于等于1.Omm的日数占全年的71.6%。大于等5-10.Omm的降水日数则全部集中于3~11月份大于等于50.Omm的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从年际变化看,流域1年降水量呈普遍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8.
开都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开都河属塔里木河的源流之一,随着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的深入进行,开都河径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此目的,该文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检验方法,利用该流域巴音布鲁克气象站和大山口水文站1958~2002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对比了气温、降雨和径流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春季外,其他季节的年径流基本表现为1958~1973年偏丰、1974年~1986年偏枯和1987年~2000年偏丰,并在1987年~2000年间表现为显著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经历了高-低-高三阶段,其中夏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的空间差异性明显,上游年降雨量1973后跳变减少,其中夏季降雨量于1977年~1988年间为多年最小值;中游夏季降雨量1987年后跳变增加.以径流自身的特征变化为时段划分基础,对比了径流、降雨和气温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夏季年际降雨与气温变化是引起夏、秋、冬季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年降雨变化对径流变化起主导作用,夏季气温变化导致的冰川融水变化对径流具有一定调节作用,70年代~80年代冰川融水减少使径流减少幅度大于降水减少幅度,而90年代冰川融水增加使径流增加幅度大于降水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9.
1 灌区背景   巴盟河套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年均降水量仅128~213mm,且年际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3%左右;年均蒸发量高达2 105~2 298mm,主要集中在5、6、7三个月,占全年蒸发量的52%左右,降水少、蒸发大,干旱少雨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长期以来,引黄灌溉导致土壤含盐量、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而造成的盐渍化土地面积占灌区耕地面积比例高达68%,土壤盐渍化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土壤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 mm---800 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 mm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及新疆北部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年均径流深对降水的响应最小;年均降水量200 mm ---400 mm、年平均气温6℃---10℃的内蒙古高原东部,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最明显,而年平均气温16℃---25℃,年平均降水量800 mm---1600 mm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东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径流对气温的响应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东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东江流域近50年降雨、径流数据集,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流域的降雨、径流变化趋势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年尺度下,东江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而由于人为调控,径流量在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②月尺度下,雨季径流对当季降雨响应更为明显,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则在旱季更为突出.随着时间推移,旱季径流逐渐由纯粹依赖降雨演变为更多由人工水库、闸坝等补给调控,即人类活动对东江径流的影响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气候要素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1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及周边1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气温数据,以及拉孜和羊村水文站逐月天然径流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径流与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增温趋势明显,平均增温速率为0.31℃/10a,径流的变化趋势与降水高度一致,均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波动规律;2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均存在6.0~6.5a和15.5~16.5a的变化周期,而气温变化周期性稍差;3降水是研究区年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89;但气温和降水同时影响着径流年内分配过程,且径流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44-9月降水量的丰枯决定着径流量变化,径流系数小于1.0;其它月份则以非降水补给为主,径流系数远大于1.0,年径流系数呈下降趋势,非降水补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开都河和玛纳斯河流域1950年代末以来的气象和水文资料,本文应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近50年积温(〉0℃)、降水量和径流深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以及日积温和降水对出山口日径流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仅年积温和秋季积温显著增加,而开都河流域除冬季外其他季节积温和年积温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除开都河流域冬季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趋势外,两流域年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两流域出山口年径流深增加趋势显著。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显示两流域日积温和日降水对出山口年、春季、夏季和秋季日径流深均有极显著直接影响。两流域日积温对年、春季和秋季日径流深的直接影响大于日降水。积温和降水是出山口径流产生的重要驱动因子,但积温的驱动能力要大于降水的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黄河源区近50年来的径流、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降水对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近50年的降水和径流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径流量的总体趋势为“多-少-多-少”,吉迈测站的径流年际波动比较剧烈,玛曲测站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较小,只有0.09,吉迈、唐乃亥测站的汛期径流量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径流量表现为上升趋势。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为“丰-缺-丰-缺”,降水年际变化不大,除达日气象站以外,其余5个气象站的降水量按照从上游至下游的顺序逐渐减少,达日、久治、玛曲、河南外斯4个气象站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计算区间降水与吉迈、玛曲和唐乃亥水文站相同时段内的径流量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44、0.57和0.67,而且相关系数的大小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Mann-Kendall与Morlet小波变换对石羊河流域出山口近50年(1956年~2005年)的径流量进行趋势和周期性分析,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平稳波动走势,近50年来处于历史较低时期。该径流存在30年以上尺度的年际变化和年代变化,以及22年左右的尺度、14年~15年尺度、约12年尺度和10年以下尺度的周期变化;中长尺度周期变化突出,30年表现为第一主周期。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年径流的周期变化与乌鞘岭站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周期基本上都能在同一周期上下浮动,其中出山口年径流量与乌鞘岭山区年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61,说明地表径流量主要是由山区降水补给;年径流量与山区年均气温变化呈0.28的反相关,说明该流域近50年来出山口径流与山区气温呈反比,即径流量随年均气温上升而减少,相关性暂时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1950年~2004年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黑河流域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监测站1950年~2004年55 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径流年际变化规律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指标,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采用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及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黑河流域出山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莺落峡多年径流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趋势不是很显著。1959年和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突变开始的年份,195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多变少的突变年份,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少变多的突变年份。累积距平曲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同时验证了这一结论;②受径流补给条件(大气降水)的影响,莺落峡径流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即5月~10月,其径流量占全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都超过80%,11月~次年4月所占比重不大;③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1950s最大,2000s最小,其它各年代介于二者之间,但差别不大。集中期最大径流量1970s和2000s出现时间较多年平均的7月30日推迟6~7天,其它各年代出现时间比较接近,前后仅相差一两天,相对变化幅度呈现减小的趋势,绝对变化幅度表现出节律性变化规律;④集中度RCD有比不均匀系数Cv为大的变幅和分辨力,能更充分地反映径流年内分配的特点,用集中度RCD表示径流年内分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周华  刘琪璟 《资源科学》2018,40(1):125-136
森林及其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自然生态系统,对其降雨、温度、蒸发和径流的长期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江西九连山虾公塘气象观测场1975—2015年逐日气象资料及4号水文观测堰2009—2013年小流域逐日径流资料,应用累积距平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和小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一致性。结果表明:① 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多年平均温度为17.1 ℃,降雨量为1816.3mm,蒸发量为781.6mm,3—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2.6%;②多年平均温度在震荡中呈现微弱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14 ℃/10a;平均降雨量和蒸发量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1.81mm/10a和-50.13mm/10a;年均温度、降雨量和蒸发量均存在准14a左右的主要震荡周期;③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66.2mm,径流系数为0.54;月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大雨以上天气时,径流量恢复到降雨前流量水平的持续时间约为12~48h;年内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20d左右的短周期和60d左右的长周期,与蒸发量的震荡格局基本相似,降水量、蒸发量与径流量的震荡周期具有一致性,径流量对年内气候季节变化的响应明显;降水条件是引起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森林小流域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揭示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循环变化特征,对认识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西藏自治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近4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变化特性,并初步探讨了其与区域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条件的成因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逐渐由西风区向季风区过渡,导致年均降水量逐渐增大;降水年内分配集中,汛期降水占全年70%以上;近40年流域内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降水季节分配显示坦化现象。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主要由降水过程决定,但由于受冰川融雪等影响,径流变化较降水更加复杂;受降水变化特性影响,各站点实测径流也主要集中在汛期;流域中下游径流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可能与印度洋季风减弱有关。雅鲁藏布江流域各分区产流量的相关性较差,充分反映了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条件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明显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柳景峰  张勃 《资源科学》2008,30(7):1105-1114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 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 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 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大部分地方的降水增加,70年代~80年代除北山迎风坡降水增加较少外,其它地方降水均增加较多,80年代~90年代降水的变率呈现出由西向东规律性递减的趋势。另外,径流形成主要受到山区降水的影响,但冬季气温的上升会将融雪期提前,增加冬季流量,影响流域的春季径流。上游降水量和径流增幅比较接近,体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拟合性,径流和降水的变化系数分别为1.3444和1.4823。平原大面积的人工绿洲区升温幅度较低,在0.3℃~0.5℃,与局地下垫面即绿洲的小气候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