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内档案学界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有不同的认识,分别主张将档案、文件的归宿、管理和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作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本文认为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有用性是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原始记录性材料内容潜在的有用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书出版于2005年9月,是<当代档案学理论丛书>之一.该书主要包括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形成因素、基本结构和学科价值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档案学是一门以文件为逻辑起点的管理学科,然而学界对该逻辑起点本意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以逻辑起点的理论溯源为研究基础,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确立、思维进程的特点及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档案学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档案学逻辑起点探究》一文论证了社会记忆作为档案学逻辑起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启发价值,但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科学性和专业性是档案学逻辑起点的价值旨归,社会记忆的定位和内涵并不符合这两个价值旨归。档案信息不仅符合逻辑起点之质的规定性,也符合科学性与专业性的价值旨归,宜将其作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关于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研究,从最开始仅限于概念的思考到全面展开地研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所出成果亦很可观,但仍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甚至有许多观点是源于对逻辑起点和认识起点、研究起点等的混淆和滥用。本文总结认为中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研究基本上形成了探索期、萌芽期和全面展开期;通过对各种观点逐一比较研究认为各种观点总体上自然地分成了四个方向;最后提出我国档案学逻辑起点研究历史地将形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李佳男 《档案管理》2022,(5):18-22+26
档案学逻辑起点的确定是其理论体系严密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在档案记忆理论与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下,将社会记忆作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档案学逻辑起点研究成果较少且说法各异,现有的主要观点存在抽象不足和抽象过度的问题。因此,回归到学者们思考逻辑起点问题的原始文本,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以及马克思《资本论》逻辑起点问题和相关文献的阅读,提出对确定逻辑起点问题的批判思考。最后,文章从逻辑起点是对研究对象的抽象、是发现对象领域的原始基本关系、是与历史起点的统一、是与逻辑终点的辩证统一、是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五个方面对社会记忆可以作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7.
论结构思想与方法下的现代档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学理论已经过了百年的历练,但以档案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几年中,我国出版了不同作者的四部五个版本的<档案学概论>,我近期档案学理论研究也变得异常活跃,档案学理论界开始思考一些过去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档案学应该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容纳档案实践经验和知识?怎样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体系?如何利用这个科学体系发现更多的现象本质和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它预测档案学和档案实践发展的未来?而诸如:档案学研究对象、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学科学体系、档案学理论体系、档案学理论层次结构、档案学理论内核、档案学理论逻辑起点、档案学理论内在逻辑、档案学的理论纲领、档案学研究范式、甚至是档案学本体论等等问题,一下都涌现出来.而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我国档案学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表明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已进入以档案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耿磊 《湖北档案》2012,(4):17-19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应有其特有的逻辑起点,自然学科如此,人文学科亦如此,正如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其间包含着一个学科从其逻辑起点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深刻道理。一、我国档案学发展历史回顾中国自古便有档案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史证明:任何一门科学体系的建立,理论与概念体系的形成,都必须明确其思维得以发展的那一抽象概念--逻辑起点.档案学也不例外.要使档案学理论实现从"经验科学"到"解释性科学"的过渡,使其具有"科学"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就必须找到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发展和完善的逻辑起点,否则,档案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潘连根教授所著《档案学元理论研究》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地研究档案学元理论的学术著作.在该书中,作者以档案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对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12个元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该书具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通俗等特点,就档案学元理论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力地扩充和丰富了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52—1955年,新中国依托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档案学高等教育经验,通过培养档案学课程教员、建立课程教学研究组织、编译苏联专家讲义和苏联教材及著作等方法推动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教研人员一起不断推进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强调对中国档案学史、机关工作史等中国档案学的研究,强调课程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强调档案学学科研究与全国档案工作的相互促进。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级档案专业人才,为我国档案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档案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成为新中国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2.
《档案管理与整理》这本书是何鲁成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档案学的最高水平,奠定了档案学发展的基础。书中的档案管理思想,如主张推行文书档案连锁法,提倡采用集中制的档案管理方式,提出机关档案管理人员选拔、训练以及档案工作分配的开创性建议,强调档案点收、归卷、调卷及分类的重要性,以及对档案管理研究方法的总结,对我们今天的档案管理工作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是研究新图书馆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研究起点与逻辑起点的不同、图书馆学与图书馆运动逻辑起点的区分,进一步论述了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进而揭示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档案学科发展出现的“去档案化”趋势,本文从本硕课程设置、硕博学位论文以及社科基金立项等方面展开说明,并着重从学科研究、国家政策以及从业资质等角度分析导致该趋势产生的原因,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减缓或消除当前档案学科发展存在的“去档案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运用“遥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所刊发的220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力量布局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发现高等院校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但国家档案局的研究力量突显。2021年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关注“档案治理”“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中国古文书学”“档案与数字人文”“档案资源服务”“档案教育”等主题,并呈现出较强的本土性和跨学科性。未来中国档案学研究仍应加强本土化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要关注“人”的需求,体现档案学研究的人文主义;需关注跨学科问题,实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6.
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是档案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我国档案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尚不完善,文章分析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要认识后保管时代对档案学的影响,就要说明原有档案学逻辑起点存在着其逻辑极限,超出了这个极限,档案学理论就面临着体系上的重新构架;同时,理解后保管时代的档案学理论体系应具有的共同概念基础,如文件的构成要素、多维的文件运动,系统论与工程管理思想,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体系等.当然,从目前看,档案学界对于这种挑战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已基本上从仓促应战过渡到了从容应对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过程与地位变化,明晰中国档案学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梳理国外平台发表的119篇有关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发文数量、发文出版物、发文机构的国别和性质,以及作者为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将国外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划分为萌芽、初步探索、向外扩展、多元繁荣四个阶段并进行主题分析。从加强青年学者的培育、重视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反思中国档案学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夏 《档案学研究》2017,31(2):24-28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对待“舶来品”客观理性、研究内容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点。后保管主义的传入对我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完善了后保管主义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了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后保管主义对我国档案学界的影响,并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档案学者的研究重点和动态。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three-credit undergraduate archival science course at Mount St. Mary’s University. Offered through th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History, this course was designed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positions in archives-related careers, unlike most research-based undergraduate archival electives. Benefits of the course to both students and the archivist profession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