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蓉蓉 《考试周刊》2012,(84):72-73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人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2.
统计知识     
1单元知识网络2要点剖析2.1“三数”(1)平均数(也称算术平均数):n个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可记作x=1/n(x1+x2+…+xn);  相似文献   

3.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申建春 《湖南教育》2002,(10):44-44
听了汪老师上的“求平均数”一课,感受到数学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体验了。这是课程改革的良好开端,预示着课程改革必定会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曾经听过很多上“求平均数”的课,一般是在求平均数的方法与技巧上着力,学生掌握了一套求平均数的技巧,而对平均数的理解与感受却显得缺乏。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讲究计算的模式,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际价值,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含义。汪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要学生上台测量6个学生的身高与体重,学生作好记录,然…  相似文献   

5.
平均数是统计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小学阶段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分两次学习,第一次是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次是第十册第一单元,并且将“求平均数”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本节教材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平均数,为以后深入学习根据搜集的数据求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我设计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求平均身高的情境,对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第一步:考考学生的眼力,估计班级中两位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引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第二步:老师加入两位同学中间,让学生估计三个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围。引出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即: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第三步:让学生计算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并且让学生思考计算以外的其他的方法。事先选定的三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50厘米、160厘米和170厘米,所以,学生观察出数…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8.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通过“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材中的第1道练习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张梅玲教授《如何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增长》一文中有这样的片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曾在小学四年级一个48人的班级里,就‘小学生能否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课题进行过一次测查。测查的内容是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我们先测查了5道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  相似文献   

10.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  相似文献   

11.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学生很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缺乏理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本质,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观摩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深深地被吴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整堂课师生在生命情感的涌动中,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情感相互交织,学生学得有趣、有疑、有情、有益。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三年级数学“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教学中,一位老师为突破“是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中位数的概念,设计了以下探究学习过程。上课一开始先放了一段录象,大意是:泰勒先生是一位生产儿童玩具的老板,这个工厂的管理人员由泰勒、他的弟弟和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五个领班和十个工人组成,由于经营得法,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招聘新的工人,琼斯需要一份工作,应征与老板交谈,泰勒说:“我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美元,你在学徒期每周75美元,1~2个月…  相似文献   

14.
一、感悟教材一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唯理、唯美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并展现教材的内涵.如小学数学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求平均数”中例1“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材选取了小数这一材料作为平均每人投中的结果.没有过多的说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一结果的理性方面.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可以是一个小数.实现深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依然是知识传授者 ,不过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转变“灌输”知识为“活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让课程知识视角化 ,使缄默知识显性化 ,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以达到使“死”知识“活”化 ,学生能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统计离不开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要恰当地选择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在抽样调查时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样本,用样本估计总体.因此数据的收集是基础,要合理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数值描述一组数据。因此数据的分析是关键,在“统计的初步知识”这部分内容中还涉及到初步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的均等与不等,通过分析或实验的方法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怎样学好统计知识这部分内容呢?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18.
“加权平均数”是初中统计学习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统计概念.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权”和“权重”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一次初中数学观摩课,参考3个不同版本教材“加权平均数”的解释,对“权”和“权重”的概念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平均数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统计知识的视角看平均数,它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问里,平均数常被看作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认为算理算法就是“已知几个数,在其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20.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