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的检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深化过程,同时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规范的野外作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校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进行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实践的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实践是教育的日常生活形式,是实践活动者经历的内心体验。“回到教育实践本身”是现象学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可以恢复教育实践本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命性,而且可以明见教育实践的本质,体悟教育的实践性知识。藉以现象学直观,卓越的教育实践呈现出情境性、智慧性和反思性的品质。然而,附庸化、技术化和功利化的教育实践不仅遮蔽了教育实践的艺术品性,而且丢失了教育实践的人文意蕴,使教育实践走上了“祛魅”的历程。现象学教育学呼唤教育实践之人文精神的重新发现与回归。  相似文献   

4.
论有意义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不是一种学院化的职业,本质上不是为了一种知识体系而完成、实现自己。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是指以教育的方式来研究教育。为此,应该意识到教育研究本身所蕴涵的实践本性,教育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研究的家,是教育研究的生命所在,应该在教育研究中达成基于这一实践本性基础之上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和分析我国1979年以来教育哲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当今教育哲学研究应关注教育实践、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根本问题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和科学的预测,使教育哲学切实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活动通达的障碍消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研究能否顺利地通达教育实践活动,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育理论研究的个人意愿及其科研成果的品质,而在于教育体制的开放程度和理性水平。实质性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成为体现教育主体性、体现教育应然的本质和宗旨、张扬教育应然的精神和品格的真正的教育,教育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通达才具备坚实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教育工学初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不协调,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学科体系结构的结构性缺失,具体而言,就是教育工学的缺席。一般认为,教育学科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教育工学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具体层次。其核心的意图是把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探索以至教育实践的操作连接起来。它通过阐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转化原理,为教育理论价值的实现和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提供服务。教育工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教育工程的一般原理和教育工程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实践者。各级教研人员和师范院校中从事教育学教学及研究的教师是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可产生案例,案例经分析、提炼可形成经验,经验经抽象、系统化可形成理论。教育研究是沟通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中介、桥梁。教育研究走向实践的途径可有“校志”和“教师随笔批注”。教育研究者走向实践。应有三点警示。  相似文献   

10.
Ever since its formative years in the USA a century ago,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has taken an uneasy stand on its own ‘scientific’ status, not least with regard to the basic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en a science of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as a panacea for rational planning in the fields of schooling and teacher training, general solutions on a scientific basis were to underpin efficient steering at all levels. Presently, there are signs of similar approaches to science in federal policies concerned with 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the USA. At the same time a new conception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as been launched in Sweden as a means to promote more fruitful research. With the background of some striking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among dominant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al science in these varying context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consider some basic aspects of the persistent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dagogic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的基点在于真实的教育问题,这是重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新视角。教育理论源自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育问题意识的弱化是我国教育理论贫困的深层原因,教育理论的贫困加深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重构需要教育研究共同体进入教育场景发现和思考本土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和"具有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课程目标,充分强调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和"研究性"。我们认为,构建研究性教育实践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应是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对"研究性教育实践素质"的含义和特征作出了界定,并从关注成长的课程核心目标、全程全景的课程结构模式、情境反思的课程实施策略等方面,对师范院校构建研究性教育实践课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实践操作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实习是彰显师范类毕业生特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院教育技术专业近4年教育实习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实习流动性大、指导力度有限、实习时间短、实习方式单一、学生基础技能不扎实等问题,提出建立稳定实习基地、加强指导教师把关、延长实习时间、建立多元实习方式等建议,促进教育实习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问题本身,教育问题的本质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对教育问题的判定需要理论前提的支撑,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互为前提和结果,而教育研究者的教育观则是发现教育问题的关键前提。当前,教育问题研究中需明确三个意识:研究教育问题,应确立教育意识;研究中国教育问题,要确立中国意识;学术研究,需确立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15.
Evidence from large-scale stud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echnology practices at school over the last decade show disparities in student practices and suggest that schools need to do more to cater for all students. Research tha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may b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such inequality in student practice.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 proposed as an example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that can be adopt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o move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wider complexities of technology practice. To encourage discourse and application of Bourdieu’s soci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 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 in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echnology practice and relevant conceptual work. The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Bourdieu’s theory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two recent studies, and review of empirical and conceptual works and invites its application in future research so that it can be critiqued and further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6.
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学术取向与实践取向、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稳定与变革等三对矛盾关系,目前的教育实习大多在目标缺乏关注度、实效度及清晰度等状况下运行。要优化教育实习目标,则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出发,运用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来思考如何建构,并在建构目标时有机融合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从而真正发挥教育实习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一性是教育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特殊性的表现。其现实性存在取决于人们把实践性作为教育研究价值的主要取向;其功能特点表现为反思性、解放性与创造性。它是教育理论研究走向本土化和独立化的要求,是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追问实出于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割裂、甚或相互对立的现状而对传统教育理论功能观的一种前提性的反思。其意在说明:不能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看待教育理论的功能以及简单地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从曹文的反驳来看,当前发挥教育哲学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实在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英国学者彼得斯带动了分析的教育哲学传统,不仅影响教育哲学,也带动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其中,赫斯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与奥康纳对教育理论之辩,尤为人所称道。奥康纳致力于将教育理论带往科学理论。前期,赫斯特认为教育理论是实践理论,迥异于科学理论,教育理论应该以其他学门知识的型式、领域为基础,而建构出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的原理;后期,赫斯特则更为重视隐而未现的实践意义,修正前期过于重视理性知识的立场。重审赫斯特、奥康纳之辩以及赫斯特前后期立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哲学重点在于证成教育政策及开拓新的思考方式,量化研究成果在于拓展新知,质性研究则在于对实践智慧的探究。赫斯特后期念兹在兹于缄默之知等实践知识,哲学论证、量化研究、质性分析都应将之列入重要探索领域,必能有助于教育理论的精进。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a group of Chinese educational leaders’ leadership practice changes after undertaking a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urse offered by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in China. It presents their self-reported changes in leadership practice profiles and features selected vignettes. The study was primarily qualitative and interpretativ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responses of 20 participants.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exposure t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ppeared to expand participants’ views and equip them with a wider range of leadership strategies. Despite some observable differences in practices reported by participants from the three sectors (schoo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university), there seemed to be more similarities than variance. The respondents were cautious about radical changes in leadership practice, reiterating that local contexts and culture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accommodating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participants’ self-reported changes in leadership practices resulted from mediation of contextu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rather than the direct transfer of Western ideas and practices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