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生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知行和道德修养方面都表现出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的弱化和断裂;高校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淡化;家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不足四个方面。该文对大学生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现象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以探求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磨砺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应担负起大学生理想道德的重塑的重任。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3.
一、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意义一般地说,精神家园是指形成并反作用于社会化过程的人的理性态势,它以传统、现实和未来为基本向位,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价值观念为核心,以未来理想为支柱,内在地规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深刻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无比优越地位。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当代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价值观念上迷茫、困惑甚至虚无。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一是应针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三是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深层次的应是社会原因。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断裂引起了大学生安全感的缺失,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堕距造成他们焦虑的增强,而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不一致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信任感的丧失。故而,由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震惊是引起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学思政教育永葆时代活力的秘诀,源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框架下,坚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至关重要.近年,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沉迷于消费主义文化,社会使命感缺失、责任心不足、价值观念日益扭曲等现象极为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的优秀精神品质,渐渐被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鄢俊  钟志宏 《考试周刊》2013,(58):164-164
<正>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由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大学生文化水平层次较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而逐渐形成的这种较为复杂的文化观的现象,要用一种先进、科学、切实有效文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同时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积极作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弘扬仁义精神,尤其重视礼、诚信等道德教育,是中国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核心价值观念、精神文化、优良道德传统的总和;隐性课程的设计和价值导向要以中国优良传统为基础并兼顾发展中的现代化大学建设为大背景联系实际;隐性课程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则能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主体间性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从当下国内外理想信念的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出发,针对一些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分离,个人理想中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分离,树立信念过程中知、情、意的分离这一倾向性问题,以主体间性的视角,采用认知模式和体谅模式,以2种模式下的6类教育方式分别作用于知性和体悟,使他们由分离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论理想的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一种社会精神现象,是社会的一种精神性存在。理想的主体、理想存在的社会领域、理想存在的时代都具有普遍性。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产生理想。  相似文献   

13.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受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社会环境不断开放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滞后、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创业教育蕴涵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为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本文从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合理性、组织模式出发,探讨了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实际,尊重理想信念生成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把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崇高理想的实现融会在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的实现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之中,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观念模糊,过多关注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等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理想信念的民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思想和人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可资利用的理想信念和教育资源,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第二课堂的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借助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按照当地企业的需求,从树立理想和敬业精神、锻炼胜任岗位需要的技能、培养比较全面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以求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从知青岁月到后知青年代的知青故事,直面知青在社会转型期各自的命运遭遇,关注知青对理想的追寻和理想失落后的无奈。《日夜书》用"私奔"这种仪式来暗示青年人对理想的某种冲动,追求理想的行动受到挫折之后,这一代人没有回避历史,而是选择反思。小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以便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小说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去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这是一部晚年的作品。《日夜书》是认真地思考当年知青在当今社会中的命运变化,并用实验的文体、敏感的语言、折叠的时间等多重元素来开启对后知青的叙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奥林匹克理想体系的形成正是现实与理想冲突的同步前进和相互转化的结果。它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类受教育的过程。它的内容包含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成就理想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政治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成就理想,而道德理想和成就理想则从不同方面体现着社会政治理想,从属于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的现状,探讨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48名中学生,用中学生理想问卷和Aitken拖延问卷(API)进行调查,运用Spss17.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学生在自我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维度及理想总分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的水平高于男生.而在拖延总分和理想的学业维度、职业维度和道德维度上没有显著的的性别差异.在理想各维度和拖延总分上均有一般中学学生高于二类重点中学学生.且在学业理想和理想总分上一类重点中学也高于二类重点中学学生.中学生理想各维度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中学生理想和拖延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性别和学校层次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学业理想和职业理想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尤其要重在理想建设。培养有理想的人,其哲学根据在于:有理想是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个人理想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支持。它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是否反映和符合现实必然性。共同理想也不否定个人理想。现阶段中国的共同理想是“决议”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有: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