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与形式在20多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从以科学共同体为主体的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科学共同体、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科学理解公众.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分析和研究了科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其对我国科技政策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治理的兴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与治理”(scienceandgovernance)议题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国际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以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分析了“科学与治理”兴起和发展的动因,把其核心内容归纳为:制度化的咨询、信息公开和预防原则、公众参与以及对研究的规范。科学与治理的兴起表明,要使科学技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长期有益,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就不再只是包括科学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还要加入第三个因素———“社会”或“公众”,实现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和谐企业的三重含义,认为和谐企业首先是各投入要素之间配置均衡的技术体,其次是各利益相关者都得以实现利益的完善治理结构,最后更是各种动力或张力之间保持"和而不同"局面的动态均衡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学交流的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交流的客体层面,科学论文的组织与表达要借助于修辞学来实现对科学实验的重叙和对科学语体的建构;在科学交流的主体层面,科学家也要运用修辞学的方法来使自己的科学发现和成果获得科学共同体、无形学院和科学公众的接受和承认。  相似文献   

5.
贝尔纳从社会和历史的视角,特别强调了现代科学的社会建制化特征,构造了一个现代建制化科学在社会系统中的三角结构体系,即:科学家、恩主(政治主体)、群众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体系。这一结构符合历史的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为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奠定了基础,堪称“科学民主调控”的先驱。贝尔纳从调节科学的利益分配、规范政治主体和科学主体的行为等方面,对科学的公众参与和民主控制进行了论述。同时特别强调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出了公众参与和民主调控的教育实践途径。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科学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正朝着公众为主体的方向演化,确保科学服务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宝  陈瑜  姜照华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15-1624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治理是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技术治理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以协同治理为理论基础,基于技术治理问题"结构-过程-关系"研究框架,认为该框架隐含"价值"要素的后置情境,特别在中国背景下,价值后置给技术政策过程实施产生冲击和扭曲。因此,提出"价值-结构-过程-关系"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以解释协同治理主体结构间如何调节、塑造治理技术的形式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网络的角色与关系,以期提高技术政策可接受度。研究结果认为技术协同治理框架应包括科技人员、科协、政府、企业、高校、金融部门、中介等社会组织及公众、国外部门八个主体;技术协同治理机制应包括问责机制、参与机制、评价机制、交流机制以及共享机制。研究结果建议技术协同治理框架与机制可以应用、复制类似的政府治理问题,以供例如我国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城市化协同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孟凡蓉 《科学学研究》2020,38(3):398-399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科技社会组织是以科技工作者为主体自愿组成的具有非营利组织属性的科学共同体,以科技社团为例,它不仅具备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因其组织、结构与功能优势,在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公共危机的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在有限时间内建立新的秩  相似文献   

8.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9.
解学芳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20-1831
从长期来看,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在短期视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是一种反逻辑的演进轨迹,特别是技术反文化特性与管理主体利益初衷导致两者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问题。总体观之,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的逻辑可以回归到共性规律上。因而,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应以和谐互动逻辑作为出发点,以"制度塑造产业"为诉求,以预见性、预警性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来缩短与科技发展间的"时间差",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风险社会中,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产生危机。科学传播的目的应当是建立公众与科学家间的相互信任,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应当信赖的知识。信任的建立依赖于促进公众参与的,以科学论战武装起来的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高杰  丁云龙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716-1725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体系下,兼具基础前沿研究与人才团队培养双重属性的人才类项目,运行中产生的治理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晰创新研究群体的组织性质,并打开治理结构的"黑箱"。通过扩展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理论,在五重维度上,创新研究群体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具有很高的任务复杂性与团队合作质量,是介于"小科学"与"大科学"组织间的中间组织,是稳定性与持续性较强的科研合作网络组织,其治理结构需要走向为网络治理;在五重维度上,只有对创新研究群体实施网络化治理,才能够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交易成本最小化与团队合作成效最大化,才能实现培养和造就国际科学前沿一流研究群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郭荣茂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08-1614
转译社会学用"实践建构"代替"社会建构",强调在实践过程中以社会的最后形成来认识技术的治理,也于此体现了不同于布鲁尔对社会的理解。通过提出转译社会学,拉图尔认为,科学决策者之所以能实现技术治理,是由于他们组成了强大而稳固的由不同成员结成的行动者网络,而它的成功建构在于他们转换相关行动者的兴趣并赢得其支持。对作为科学决策者的巴斯德的炭疽疫苗技术发明的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社会"认识转译社会学的技术治理,并且对于人们更好地开展技术治理能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科技研发应当遵循“科技向善”的理念,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的建立十分重要。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机制是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从“形式要件”到“实质要件”,均应当体现实体伦理正义和程序伦理正义的科技善治。我国应当构建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二元体系结构:在内部审查结构中,制定具有统一性的科技伦理与安全审查实体性规则、程序性规则,从审查方式、审查标准、审查类型、主体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对科技研发行为和科技产出成果予以规范。在外部审查结构中,建立信用机制及负面清单制度,形塑公众参与式审查模式,以期从源头有效规避科技伦理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4.
郭飞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2016,33(8):1131-1136
专家信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众生活、科学发展、产业发展和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专家信任危机。这不仅会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而且会威胁社会的健康发展。调查结果表明:专家的利益关联、公众与专家的风险观差异、科学传播的效果不理想,是导致当前我国专家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面对专家信任危机,必须重塑专家信任,警惕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绑架社会和专家。为此,应努力切断专家的利益关联,打造价值中立的专家;促进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改善公众与专家的沟通;加强科学传媒治理,提高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风险的产生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社会的风险主要源自科技发展副作用所导致的科技风险。科技风险是科技政策研究所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所谓的科技风险民主治理模式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而遵循公众参与性、共识性及民主规范性则是现代社会科技风险民主治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并运用定序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较强。个人兴趣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都对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是否参加科技活动相关社团,社会网络中是否有科学家,以及对科学家职业的社会贡献、社会声望和职业权力的评价对公众的从业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产生潜在的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理论与实践关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责任。而“开放”逐渐成为组织中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运作方式、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责任式创新的治理目标均能够在开放机制中得以实现。围绕责任式创新研究,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构建了以开放科学、开放战略、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的开放机制,并结合争议性科学研究(生殖性克隆与预防性基因编译等)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的案例检验予以论证。研究构建的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开放机制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8.
曾利  李自力  李洋 《科研管理》2006,41(2):11-25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时期的科技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及其相关规定,其核心主要涉及如何为科学行为分配配套的资源,以实现最佳服务于公众利益的目标。本文在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基础上,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间70多年(1947-2018)的研究文献,综合利用文献计量学工具和自研系统,全面定量展示了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表明,截至2018年该领域研究尚处于成长期,成熟度为3091%;期间共有136个国家(地区)参与该领域研究,排名前5的国家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和加拿大;6197个相关研究机构中,萨塞克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阿姆斯特丹大学(荷兰)等作品丰富且影响力较大;以“开放创新、企业、生物科技、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专利、三螺旋结构、纳米科技”等突现词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