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由于日本教科研在教学方面的实践比较多样,又没有总结出典型化的模式,本文试通过佐佐木贤太郎的一个实践报告来介绍一下教科研的教学情况。如前文所述,佐佐木是教科研教学实践研究的带头人。他的实践虽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身体形成论”的实践,但他的实践却在思想上充分反映了“身体形成论”的理论。本文要介绍的“篮球运球学习”的实践,是佐佐木在1960年发表的,其思想至今还被教科研的人们所继承,而且这个实践还导致了当时令人注目的“佐佐木一濑畑争论”。 2.“篮球运球学习”——佐佐木贤太郎篮球是小、中、高中的重要教材,但“为什么让学生学习篮球”却并不明确。在篮球教学中往往是只  相似文献   

2.
邓辉  李勇 《体育世界》2014,(12):54-55
大学阶段是人的重要成长发展阶段,大学体育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解决学生“身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体和全面认识学生身体这一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身体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梳理出大学体育教育中的身体教育思想脉络,提出了:大学体育要充分认识到身体是人之存在的基础;大学体育教育是高校身体教育的重要组成,但非全部;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是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兽身与人性”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涵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科研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 是推出名师名校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重要途径。教科研是以 教 育教学理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更好 地进行教育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在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它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 放大器”的作用,特别在“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之下,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 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质教育论”。主要分析了构成“体质教育论”的几个关键词“真义体育”、“身体教育”、“增强体质”。结论是:(1)通过对“真义体育”之争(“三基论”与“技能论”之争)的整理,发现了“能力论”与“内容论”的课题;(2)通过对“身体”和“教育”的分析,指出为了“身体教育”理论的完善,有必要把“运动技能”也纳入“身体教育”体系,有必要关注身体的意识及感觉感知方面;(3)指出了体质课上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适当的(运动)教材,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感觉感知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学生才有可能意识到用运动(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体质。  相似文献   

5.
“快乐体育”对学生体质影响的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体质健康的下滑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对现在实施的“快乐体育”进行反思很有必要。我们应该明确:“快乐体育”应当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完善人的身体为主要目标,提高人的体质,学校体育要真正承载起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提高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徐晓春 《体育师友》2011,34(5):66-67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种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很好的举措,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更应注重在常态教学中的实践及身体技能的不断强化。若仅为了培训而“搞形式培训”,时间长了培训内容就会淡忘。则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培训就失去了意义。文章从“喜~专业培训的必要性;忧——专业培训的实效性;思——专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性”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只有将培训所学、所获在积极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中实践运用,才能真正达到对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由多年来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以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为主的四大素质的教育。根据陶行和先生创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会一”,以及“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全面教育”等生活教育的理论思想,本文从教学目标:以全面育人为宗旨,面向终身体育、健美体育及医疗体育:操作策略:“五大解放”、两个结合和“一个制度”;操作程序:参加  相似文献   

8.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9.
王若光 《体育科学》2022,(11):27-34
从“体育何以思政?”问题出发,聚焦体育学科专业的身体技术,对身体技术的规制性、分置性、仪式性、观赏性与师范性5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分析。重点讨论并揭示了体育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在身体技术获得的同时如何与道德品质、合作精神与爱国情怀发生关联。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生的内在机理是通过身体技术的学习与参与,自然而然地生成;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教学途径应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濡染”与学生感同身受的“化”“悟”。鉴于体育学科专业特质,通过身体的教育,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需是“通过身体技术的思政”。  相似文献   

10.
陈彩燕 《体育学刊》2007,14(7):10-14
通过对美国体育思想发展的回顾,分析美国当代学者对体育的认识,进而辨析“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观点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即“通过身体的教育”和“针对身体的教育”两种体育观的主要分歧不在体育手段上,而是在体育目的上。“通过身体的教育”目的众多,与目的的唯一性不符,在实践中表现为教授运动技术,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无从知晓;“针对身体的教育”目的明确,就是完善人的身体,、在实践中表现为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内在动因”。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患病,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心理治疗,保汪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什么是体育的真义?我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字来理解。一个是“体”字,指的是人体、身体;一个是“育”字,指的是养育、培育。以“体”为对象,以“育”为内容,以“培养人”为目的。这就是体育的真义。为此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活动与教育就是真义体育。真义体育是具有教育属性的体育。英国的门诺  相似文献   

13.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教学现状对学生增强体质的弊端;确立体育是“针对身体的教育”、明确体育的本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比较身体教育与运动教学的差异,坚信运动教学向身体教育转化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致读者     
<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因此,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一代新人,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体育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说过:“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并提倡青少年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还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一再强调身体好的重要意义。的确,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怎么能精力充沛地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和将来去为“四化”建设服务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出现了只注重让学生活动,而忽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处理好体育技术的传授与身体锻炼的关系,是当前中学体育课堂教育的重点。研究认为,“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术技能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身体锻炼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关系,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健康第一”,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二门体育技术,并能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6.
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从逻辑学的视角探讨体育的本质,并在明确本质与本质属性区别的基础上,指出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活动性”和“教育性”;体育的功能则是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相似文献   

17.
武术实践与理论表明,武术技术所追求的动作意象恰恰以身体“意向”为其真正所指。然综观其研究谱系,武术“意象”论域迄今尚未走出一大误区,即对“意象”与“意向”关系的模糊与不清。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把握武术“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身体现象学中的身体“意向”为理论视角,以武术技术实践的训练理念与典籍术语为解读内容,对武术“意象”的“意向”之维及其意义作一阐述。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所追求的“意象”正是以身体“意向”为其内在能动性。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武术“意象”既非客观事物的表象又非主观意志表现的理论不足,更使得一种强调生命能、生命动力的“主客一体”的武术“意象”得以真正确立。武术“意象”由能动性、自反性、超越性的身体“意向”,使武术“意象”彻底走向了一种“身心一如”的功夫境界。这种“我能”的身体“意向”以其“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的真正统一,使“生生不息”且极具动态的天人之“意象”与道体之“意象”得以不断生成,有力彰显了武术“即身而道在”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亚健康”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75%的人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因身体迅速发育,对此而引起的形态和机能的变化不了解,出现疑惑、担忧、恐惧或好奇;另一方面,对中学的学习课程、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等不适应,处理问题既敏感又不成熟,而且也没有多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他(她)们大多数并不是身体真正出现毛病,而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好就会向健康方向发展,处理不当或忽视这些问题,则很容易发展成疾病状态。一、何谓“亚健康”“亚健康”是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9.
论体育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体育运动”一词,往往被人混同于“体育”。如果我们把体育作为一个系统或过程展开研究时,就会发现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身体运动及其转化 “运动”一词,泛指物体的位置变化。身体运动就是指身体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变化。它是人先天就具备的,贯穿于人的一生。人若没有身  相似文献   

20.
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政治现象进行了研究,身体的伦理化、国家化取向导致体育功能的嬗变与延伸.身体由“国家化”向“去国家化”发展,促使身体个性生命权力的张扬,运动休闲的兴起和发展与身体的个性化发展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运动休闲教育体现了体育的价值由“教化身体”向“解放身体、发展身体”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