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分析心理弹性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意义.基于心理弹性理论逻辑,可以从探索保护性因素、减少危害性因素、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变化对其学习及生活态度的影响,本文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问卷,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总体是积极肯定的,但存在矛盾现象;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不存在年级和性别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发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对家产生消极态度的事件及原因,改变家庭及事件中不科学的做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形成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依据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通过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部分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明显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为此,有必要在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4.
探讨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特点。方法:采用测量法,测查264名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结果:①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差(χ2=52.428,P<0.001),其中在学习环境上的适应问题最为严重;②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③不同留守时间和留守状态的儿童在学习适应性上差异不显著。结论:留守儿童总体学习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留守儿童;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自尊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家庭亲密度、同学支持、自尊、教师支持这几个变量共同反向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根据研究结果,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探讨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特点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为目的。采用测量法,测查283名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学习策略、学习适应在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留守儿童学习适应分别与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情绪行为问题的状况及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对贵州省毕节地区309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希望、品行问题、多动和亲社会行为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困难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增加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对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6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了亲子分离内部各因素对中学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更趋于消极。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性别、分离时间、沟通频率、代养人类型上差异显著。结论:亲子分离后,亲子分离的时间、沟通频率和替代养育方式的不同都会显著的影响中学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界定的基础上,了解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铜仁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引起的,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使用自编积极心理品质问卷、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和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抽取安顺市6所学校4-6年级学生,通过与一般儿童的比较,梳理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中主动帮助他人、主动求助、经常帮助做家务的人数比例高于一般儿童。除了在同伴交往方面留守儿童得分高于一般儿童,在亲社会行为和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上,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均没有差别。结果表明,尽管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最后提出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迫使许多儿童“留守”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留守儿童在教育机会、学习表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现状,以某地区291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冒险行为、同伴依恋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回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数量的增加,回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环境转换给回迁儿童带来的学习质量下降、心理冲突严重等学习适应问题成为影响回迁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关键,造成的原因是:不良情绪诱发学习困难,环境变迁引发学习适应性差,教学的差异性制约回迁儿童的学习。生命关怀是回迁儿童心理教育的新基点,故应构建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政府要完善教育配置及投入,关注回迁儿童的学习;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关爱回迁儿童心理适应;家庭要加强与孩子沟通,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因素,为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采用吴汉荣等人编制的《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测查工具,对福建省278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独生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高于非独生留守儿童;女留守儿童生活质量高于男留守儿童;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高于初中留守儿童。结论:留守家庭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前,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儿童学校适应性及其相关研究也已成为当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童在入学初期能否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成年后能否良好地适应实际社会中的各种状况。文章将对儿童学校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8.
采用学生学校适应教师评定量表对650名留守儿童和69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极其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适应良好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显著少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积极完成学校任务、人际自表与交往信心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中的消极行为、学校问题行。为以及不良社交问题显著多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学段、学习成绩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差异性显著,监护的不同对学校适应影响不明显;留守儿童中,男生、初中生、学业成绩不良学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自编的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467名留守儿童和34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在学习焦虑和身体症状上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比较显著(P<0.05);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的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留守儿童的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382)。从而得出结论: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儿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年级、代养人类型、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及性别。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安徽省霍邱县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儿童体育心理现状及帮扶机制进行研究。从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动机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留守儿童的体育心理现状及存在不足;提出从加强政府保障、明确家庭责任、完善学校环境和提倡社会志愿者活动等方面,构建留守儿童的体育帮扶机制。以期为促进教育公平、有效开展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和切实提升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