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肖芬 《编辑之友》2012,(6):45-46,59
文章在界定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条件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新媒体对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正负影响,进而分析新媒体对政府一媒体关系的挑战,提出构建新媒体全交互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以此来建立稳定的公共危机化解机制,实现危机信息的健康传播与公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分析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以此来建立稳定的公共危机化解机制,实现危机信息的健康传播与公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危机传播成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危机传播管理策略能够帮助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好预案、树立政府形象、降低危机负面社会影响。本文以新媒体时代媒介特点为切入,重点讨论了危机传播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舆论疏导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赵秋杰 《今传媒》2012,(7):50-51
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政府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在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应用新媒体,建立和巩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联系,保障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全面,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环境下,信息的生成、传播、接受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动态语境中,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新媒体执政则成为各级政府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面对新媒体信息瞬时性、集群性的轰炸,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对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公布,同时监控新媒体舆情变化,并根据舆情事件的发展进行合理、适度的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政府相关部门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及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危机公关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提高,受众能够自主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负面网络舆论容易在新媒体环境中被放大,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潜在危机。因此,提升政府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新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青岛大虾"事件为个案,分析了事件中政府危机公关的表现与问题,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提出了四点建议: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及时发布信息和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完善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管理体制;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发展给了每个人发表言论的平台和机会,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给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网民可以随时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内容的补充,给政府或企业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增加难度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政府或企业在应对新媒体环境公共危机事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新媒体语境"一词被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借助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可以看到不少相关题目的论文,例如"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节目创新"、"新媒体语境中的广播应对之策"、"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传播"、"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传播策略"、"新媒体语境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策略"等等.然而细察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大都将"语境"一词一般性地等同于"背景"、"时代"、"环境",而未对"语境",尤其是"新媒体语境"进行必要的界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控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结合现实,将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控制问题置于政府形象建设的视域中进行研究。在阐释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与政府形象建设的关系基础上,指出了提升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意义,进而从建立和完善信息机构管理制度、实现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中政府议程和新闻议程,增加信息传播控制系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养专业的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人员队伍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危机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付丹宇 《新闻世界》2014,(8):130-132
在泛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也表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媒体时代具有受、传双重角色的公众依然对危机信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总结公共危机信息在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政府、媒体、学校与受众等多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较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噪音分为现象性噪音和本体性噪音.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噪音以"沉默的螺旋一民间传播一整合传播一沉默的螺旋"模式进行传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跟进,使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系统具有噪源泛化、噪音强化的特征.当局者一旦陷入"危机迷情"就会变成噪源,制造并传播噪音.随着政府的公关和权威信息的公开,现象性噪音逐渐消解,本体性噪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普通民众作为传播主体看待,探讨影响危机信息扩散效果的因素.文章假设扩散受内容本身及关键传播点信息偏好的影响,对灾民微博进行内容分析与传播路径分析.发现不同扩散程度的微博在内容与技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不同关键传播点的信息偏好亦大有不同,如媒体存在动员与专业主义等考虑,政府存在威权性及决策参考等需求,而意见领袖则体现民粹、独立与正能量等特点.凡此种种皆影响灾民微博信息的扩散.最后,对民众如何在中国语境下更有效地进行危机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亮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3):137-140
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能力,它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资源投入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环境支持能力,公共危机信息预警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公共危机预警信息活动能力。依据这一分析,构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甄别、指标相关性分析和判别能力分析等环节对初定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优化和调整,进而建立起相对完善、科学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预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传播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不稳定"时期,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科技进步为媒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正向效能。但由于其大众传播与个人传播兼具的双重特点,又一定程度上对危机传播产生了一些负向效能。本文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较之传统媒体不同的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公共危机实例的阐述,分析了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正负向效能,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华君 《现代传播》2013,35(5):69-72
网络媒体的时效性极易使得政府的负面舆论通过网络传播扩散,形成网络空间的政府舆情危机。危机给政府形象的传播、修复以及政府公信力的塑造等方面造成极大困境。政府形象修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在于获得公众的认同与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系统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才能使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田新玲 《青年记者》2012,(14):11-12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力互相渗透,面对新媒体病毒式传播的各类危机信息,公众只有及时获取、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指导其应对行为,克服信息过载或信息真空带来的心理恐慌.青少年学生虽然是消费社会青睐的群体,但作为面对风险社会环境的未成年人,他们又属于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政府单位视角下,信息传播失衡问题是影响公共危机应对效果的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以传播学原理为基础,从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流程以及传播制度等几个方面出发,研究传播失衡问题的具体原因,为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郑恩  徐雅兰 《新闻界》2012,(7):64-68
风险社会中的危机传播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典型表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揭示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以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SCCT)分析了危机传播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通过考察新媒体赋权特征,分析了危机舆论的生成与转化机制.政府应通过“媒介治理”动员多元主体的危机共治,实现“泛传播”安全.“媒介善治”代表了危机传播治理的深层生态学方向,它对公共危机管理,特别是危机舆情、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泛传播安全都有较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旧媒体舆论相互交融、重叠感应,使得相当一部分偏居一隅的特定事件迅速酝酿"发酵"成为危机事态.如何应对,如何解危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 一、危机视阈下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呈现的新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分解、激化导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针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新闻发布在意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树立危机视阈理念,科学认识新闻发布传播理念、功能的新变化,是政府沉着应对的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