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探讨印刷品、自主管理和完全运动3种不同类型运动干预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愉悦感与规律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印刷品模式开展运动干预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肥胖)前后测有显著差异;以自主管理模式开展运动干预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男)、1 000 m(男)/800 m(女)、仰卧起坐(男)、运动愉悦感与规律运动行为前后测有显著差异;完全运动干预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 000 m(男)、仰卧起坐(女)前后测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Tukeymethod)进一步表明,以印刷品模式开展的运动干预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运动愉悦感与规律运动行为的培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锻炼心理学领域内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依据运动承诺、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建立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假设理论模型。采用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 果等心理量表对58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 与观测数据拟合很好;锻炼内部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对运动承诺均表现为显著正影响,外部动机对运动承诺表现为显著负影响;运动承诺 能够很好的预测锻炼行为;并且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通过运动承诺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5.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我国城市居民从事慢跑、羽毛球、游泳3项休闲运动的行为意图,了解其休闲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态度与主观规范上则无显著性差异,高参与频率组别明显高于低参与频率组别,显示高参与频率者较能掌握自我的能力与从事该项目运动的便利条件,且有较高的行为意图。②城市居民从事不同休闲运动的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显著相关,仅游泳和羽毛球获得验证,慢跑并未获得验证。③城市居民从事慢跑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所影响,主观规范未获显著性;而城市居民从事游泳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主观规范所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未达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运动与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方法:以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随机选取未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教学班作为对照组,运用课堂教学、个别咨询和制订运动处方对实验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干预,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男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和参加课外锻炼≥3次/周的人数增加明显,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时间>30min/次和每次锻炼中等强度以上的行为较干预前均有极大改善.干预后,实验组每月体育健身消费在201-300元之间的大学生,其消费水平由干预前的9.4%上升到24.6%,比对照组高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9,P<0.05).68.8%的实验组大学生自己能够应急处理运动损伤,比对照组高26.8%.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提高其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及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尹博 《体育学刊》2006,13(5):120-123
介绍了跨理论模型的主要内容、应用跨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研究进展,以及跨理论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应用跨理论模型进行锻炼行为转变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健康促进的视角出发,探讨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自制运动行为KABP问卷,对华北三所高校573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运动行为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运动缺乏的健康危险行为。应采取有效干预,增加大学生运动行为,降低健康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为对象,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需主要从影响主体的态度、主体规范和认知控制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0.
中山大学学生健康意识状况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山大学326名本科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体现认知、情趣和意志3个方面,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仍然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与对健康的认知存在不相符合的现状;而且由于性别不同,男女学生的体育行为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主要有6个主因子:兴趣爱好、项目价值、参与、满足感、个体发展、体育项目认知,这6个因子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作用,决定了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一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对1975-2009年间有关体育锻炼影响中国女大学生体质文献进行检索,共有17篇文献符合条件要求.对这17篇体育锻炼干预中国女大学生体质的文献中干预手段、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进行了综合性的客观评估和描述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文献在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希冀本次的综述能对以后相关的研究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动处方干预对体质影响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运动处方干预下,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并为大学生的科学健身提供“量化”指导和今后的调研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本校06级学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实施运动处方;另两个班作为对照组,不实施运动处方干预,实验期为1年,以对比、验证运动处方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肺活量体重指数及台阶试验成绩等指标上,实验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运动处方对增强、改善大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大学生1992,1998,2002,2006年4次较大规模体质调研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大生的体型为“匀称”型,身高水平为“中等”,发育评价为“一般”;身体形态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满分10分;维尔维克指数呈上升趋势;心肺功能呈下降趋势,2006年下降幅度较大;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呈波浪起伏状态,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意义,2002年最好,1992年次之,1998,2006年较差。建议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把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以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中的攻击性分量表,对132名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攻击性水平不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以北京地区为例对当代女性健身观念与行为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被调查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分布能够比较全面反映出当代女性健身观念和行为的现状。研究显示:当今,女性健身目的明确且理性,大部分女性认为体育健身应是生活的一部分,并认为对体育健身的参与度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参与体育健身是现代女性的标志之一。当代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对体育健身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认知程度都比较高,认为体育健身是改变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是源于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但是,从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和每周健身的频度,反映出当代女性健身观念和健身行为的不一致性。在现实当中,由于女性角色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参与健身时存在着女性与男性实际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6.
米龙 《当代体育科技》2020,(9):180-180,182
探讨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健身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培养终身健身的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了解大学生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找出不足,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身体锻炼不够重视,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参与度不够高,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这些情况,应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监督,树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把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行为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岳阳市城乡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对比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学生健康政策,为岳阳市城乡中学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岳阳市5所中学31个班级约1860名学生进行无名问卷调查。危害中学生健康的危险行为主要为伤害、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不良膳食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结果显示:岳阳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城市和农村在不良饮食行为(X2=34.21);意外伤害行为(交通违规行为X2=8.85、不安全游泳行为X2=6.64);物质成瘾行为(吸烟、饮酒X2=16.74);精神成瘾行为(X2=31.43)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针对城乡不同人文环境,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城乡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广西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方面的专家、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构建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主因素既体育健康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健康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动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及素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有氧运动的强度不同是否有不同的监控体重的效果。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有氧强度的运动干预方案探讨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循环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运动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女大学生各身体形态指标均值均有显著性下降。运动干预后,BMI指标下降最为明显(P<0.05),肥胖组女生WHR指标受大强度运动干预影响较大(P<0.05)。不同运动强度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循环机能的显著性影响仅体现在大强度运动对各组内女生舒张压指标的影响(P<0.05)和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对肥胖组女生舒张压的影响(P<0.05),对超重、肥胖学生减脂降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