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是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三种模式;通过“PEST分析模型”分析表明,我国竞技体育攀国体制应当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模式;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一种高附加值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能够化解这种竞争战略模式可能带来的成本代价。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国家教委主任李鹏最近指示:“学校也应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在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说:“学校体育应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也是建成世界体育强国的重要基地。”教委部  相似文献   

3.
竞技是指技术的竞争与较量,这种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用之于人体运动技术、技能的竞争与较量,就成为运动竞技。运动竞技离不开竞赛,但竞赛不等于运动竞技;体育也常常用竞赛方式来开展活动,但竞赛不是体育的本质特征,说没有竟赛就没有体育是观念上的模糊。社会上存在着用运动竞技代替体育,把体育与竞赛混同的错误认识,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结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体育概念和体育结构,提出“体育”概念中具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增强体质,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二是要进行人体活动或身体练习。目前体育结构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3部分组成。对3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得出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发展,而且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学校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一般每个学校每年都定期举行一次学校运动会。通过各年级、各班之间的比赛,可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积极锻炼的意识。学校运动会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竞争与协作、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特点和运动特长的机会;给学生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但是,受竞技体育运动会的影响和之前我国学校体育运动会发展较慢的影响,传统学校运动会的设项大都是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多数都是专业大型运动会的翻版。传统学校运动会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混淆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区别,把竞技体育等同于学校体育,脱离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出台后,许多教师坦言:不会上体育课了。主要因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要实现的目标太多。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情感、态度、价值……网上曾有过“什么是一节好的体育课?”的讨论,但结果是谁也未能让谁信服。在新课改之前,学校体育偏重三基和身体素质;新课改后,大部分地区的体育课堂却又走向“放羊式”教学。有人责怪《新课标》的制定者,可是《新课标》制定者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强调改变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色彩,不能被误解成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运动”;  相似文献   

7.
现代竞技体育之所以成为一项影响巨大的社会实践,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除它之外任何其他形成均不能替代的体育产品。人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个人“发展”的资本,所以,可以说竞技体育是指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而竞赛仅是竞技体育的必要形式或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尝试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学校体育中的异化现象进行理论性探索:本质的异化——学校体育异化为教育的“附庸”,体育运动异化为缺乏“人文精神”的身体练习;过程的异化——学校工作过程中的教育职能和体育职能的“双重兼顾”且又“各自为政”,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异化和“竞技体育异化”的负面影响;对象的异化——运动项目异化为两方体育的“一枝独秀”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匮乏”,教学中存在“娱乐化”和排斥“竞技体育”的思想倾向;关系的异化——师生关系异化中的学生品质“腐败”,教育管理关系异化中的教师智能灵性的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9.
谢雪峰 《体育科学》2004,24(9):1-3,18
体育分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模式存在不少可质疑之处。其主要问题在于:体育的核心部分是体育活动,而将体育分为这三类缺乏核心区分要素和标准。因而就其本质而言,体育三类模式不应是体育。尤其是体育活动的划分,之前所认为的三种类型体育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体育理念。目前的体育三类模式将逐渐且必然走向“大体育”的整合,因为“大体育”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深切呼唤。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匡正体育三分模式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放管服”视角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上述问题,发展机遇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统管理思维定势获得突破、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机动作用凸显;即挑战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与项目上存在失衡、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利益矛盾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与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提出相应优化路径:即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多项目、多主体的赛事体系;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法律法规,规范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竞技体育长期独立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当前我国社会的结构、观念正悄然同圆际接轨的转型背景下,本文将通过解读“重庆太坪中学女足夺冠事件”来分析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转型,结果表明: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最然发展迅猛,然而其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却没有同步和谐发展。竞技体育转型须转变传统举国体制观念、建立广泛群众基础的业余体育同时推动竞技体育重回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从三种不同的体育过程谈起众所周知,在体育的大概念下有着三个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体育形态,即学校中的体育教育形态(又称学校体育)、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形态(又称竞技体育)、社会上的群众性娱乐体育的形态(又称社会体育)。这三种体育过程,由于各自的目的不同,因而其实施过程也各不相同。三者在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和过程组织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却难以互相替代。应该说,上述三种体育过程,最早出现的是社会体育的娱乐过程。当它逐渐发展后,就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运动竞赛,于是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选手”为了准备参加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体育》2001,(3):63-64
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存在几个认识比较模糊的理论问题:一是,终身体育与“三基”教学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正确理解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三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竞技体育的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们学校体育的改革实践。为此,《中国学校体育》 [理论探索 ]栏目特邀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方面知名的部分专家和学者,举行一次笔会。现将笔会材料整理如下,并欢迎读者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客观上存在着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愿望的缺陷。近年社会改革的现实不仅促使它自身向学校化过渡,也促使它寻求新的补充和发展途径。以高校办优秀运动队为“龙头”的学校竞技体育途径在目前情况下是合理和有希望的新途径。它顺应社会合理要求,有节省投资的长处和组织形式符合竞技体育“基础人才层”发展特点的优势。建议及时总结,整顿试点,列入计划,积极开辟第二竞技体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社会,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人们用教育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也是开发人类潜在的智力、体力和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受制于一定的道德观念,实践着一定的美学要求的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活动”。所以,旨在释放、增长人的潜在能力的教育,就不能不在发展智力的同时,相应发展人的体力。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体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本身已经完成了由“自然体育”向“科学体育”的过渡。而科学体育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作为三大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主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还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科学体育的要求。高校体育也不例外,工作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管理尚未由经验上升为科学;二是管理还局限于局部的具体工作,缺乏全局、宏观、整体的研究和管理;三是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协同学”理论对竞技体育相关群体的协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竞技体育相关群体的协同作用是有规律可循的。“激励竞争”是协同的动力;调整和优化相关群体的结构,是协同的基础;创造相应的“谐振”环境是协同的重要条件,在这些制约因素的作用下,竞技体育的相关群体按互补协同、共振协同、系列连锁、物异优势等规律进行有序组合。  相似文献   

18.
贾爱萍 《体育与科学》1995,(5):14-15,F003
1 引言 按一般划分,体育分用三大类,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依据,“体育学”的概念范畴亦分出“竞技运动和训练”、“学校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其实社会体育不是一个定义性的概念,只是限定性、界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竞争”已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竞技运动高度发展的美国社会,竞争已是天经地义的信条,《美国体育社会学》一书毫不掩饰地说;“在美国,竞争无所不在,每个美国人都要求充当获胜者。获胜是最高目的。”对于体育的认识在  相似文献   

20.
高校竞技体育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的下位概念,既属于学校体育结构体系中一个分支,也是竞技体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具有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重性特征。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两者良性互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如发展目标定位、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途径、训练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隐性冲突。对产生隐性冲突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