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丽琼 《科教文汇》2010,(32):127-127,144
根据谢天振对"创造性叛逆"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叛逆"可以理解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特定文化心理和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能动的I阐释和建构而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解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并着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对于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译者应尽可能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译者个人的语言风格、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道德标准等不可避免地对文学原作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贺爱平  张瑞 《中国科技信息》2007,(18):213-213,215
人们一直对翻译的本质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不休,这使得译者的角色很难界定。一方面,译者缺乏确定的规则和公式来指导翻译实践,需要发挥创造性来再现原作;另一方面,读者希望译者能够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风貌。由此,译者要富于创造力,必须本着“信”这一原则,将自己定位于神似创作者,再现原作风貌。  相似文献   

4.
张乐农  张硕 《科教文汇》2024,(1):158-16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审美创造素养”的新概念。与以往的审美教育相比,审美创造素养更关注学生审美的过程和行为,以培育过程为切入点,更便于分析课程标准对该素养在古诗词教育中的培育诉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培育审美创造素养有重大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审美境界分为五个层次,多样的审美感情贯穿其中,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方式、评价等方面加以重视,以求不断优化审美创造素养的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5.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6.
孔健 《情报科学》2003,21(2):142-144
信息贯穿于创新研究的创造思维过程与创造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创造思维过程与创造工作过程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信息思维与信息工作过程,本文对创新研究从信息的角度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7.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科学的或艺术的创造,也不管是大发明或是小创造,在创造过程中部会呈现一定的模式。为此,古今中外有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已建立了众多的创造过程的程序模式。如杜威(J.Dewey)的创造五阶段模式、华莱士(G.Wallas)的四阶段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三阶段模式、七阶段模式等等。但创造学界最推崇的是华莱  相似文献   

10.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1.
刘文波 《科教文汇》2015,(3):172-173
自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英文诗自译十一首"具有鲜明的自译活动的特色。分析卞之琳的自译策略可见,他对原作语言形式和内容风貌的翻译处理都灵活变通,或是对原作的表达句式和节奏韵律进行调整,或是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的增益、删减或改换。但译诗都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卞之琳的自译实践为研究译作与原作、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策略上也给其他译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周小英 《知识窗》2012,(2X):6-7
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只重视对原作的忠实,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定会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还会受到自身对所译作品的态度及其人生阅历、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度、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因此,译者对译文的介入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主观状态对译文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肖焕中 《世界发明》2010,(11):24-24
如果说“80后”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叛逆”心理对我们来讲已司空见惯的话,青年艺术家刘波涛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破坏”与“创造”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回味。  相似文献   

14.
李莉 《科学大众》2011,(10):116-116
幼儿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美的过程。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意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系列美术教学体系,为幼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和动机,在生活中丰富儿童的经验,培养其独立构思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  相似文献   

15.
选取四川天府新谷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知识创造过程及其提供的增值服务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Nonaka的SECI模型相比,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的知识创造过程多了一个知识创造的准备阶段,这与中国高语境文化背景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提供的增值服务与知识创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管理支持类服务对知识创造过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英语翻译中的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以及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的两大原则辨证地提出了英语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应在尊重原作的语言表达及保留其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中文的语言优势,提炼文字,使之再现原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吴春梅 《科教文汇》2007,(10X):201-202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已成为互联网行动计划与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创新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心,而关于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了解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思维三个方面分析互联网对企业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机制。随后,借鉴创新价值链理论,在微观层面将企业知识创造价值链划分为知识创造、知识生成、绩效产出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互联网资源、能力在知识创造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作用。以较为深入地揭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知识创造及其绩效实现的内在机理,为企业利用互联网资源、能力提升知识创造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进行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为在全球竞争中获胜而进行的重要举措。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就需要进行知识创造,而在知识创造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风险。本文首先对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创造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区分,然后详细分析了在知识创造各个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最后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创造各个阶段的知识产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红岩 《科教文汇》2010,(5):207-208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