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鲁迅先生作小说之前写过《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鲁迅先生不愧是取名艺术大师,不仅他的笔名“鲁迅”极有韵味,就连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也不是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简单符号,而是蕴涵着人物社会背景、个性特征和形体特征,甚至小说故事情节、主旨意蕴。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人物的名称不仅仅是一个记号,还具有符号的特征与功能,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从功用上说,它是某个人物的代表,同时传达出创作主体的某种美学意蕴;从来源而言,它本身以及连同它所代表的对象,都是创作主体规定的,这种规定性是小说创作中人物取名与用名的符号机制问题,伴随在作家构思、创作、甚至修改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人物与环境、人物性格发展与叙述方式等诸多方面。在书写形式上,它可以是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显然是全知角度的讲述方法。在这类小说中,作者可以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对人物的命运做出预示以及最终对人物做出道德评价。由于这种传统,小说作者的观点成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在小说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影响读者的因素就是小说作者的观点,即小说作者对故事本身的看法,小说作者对书中人物的道德评价,对人物行为的置定。这些无疑是读者应该信服而且是必须接受的。因此,对书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读者往往依据作者观点的引导来解释。对读者  相似文献   

4.
路善全 《学语文》2002,(3):32-32,39
钱钟书于1947年发表的《围城》,以其对中外文化渊博精深的把握,以及对世态人情细致入微的体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以其形象符号的多重含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小说中站立着一群丰满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姓名。姓名作为人物的形式符号,在鲁迅作品中决不是随便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着人物的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等内容意蕴的标志性符号,是鲜活人物的一个充满修辞机趣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小说人物取名的修辞机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以语言形式为载体,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语言主要分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话、独白等,即人物语言;作者在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语句,即叙述人语言.正确解码语言,将成为解读小说、阅读小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霞 《文教资料》2007,(34):101-102
传统的民族音乐以及西洋的交响乐常常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张爱玲小说的情节中。作者用这些音乐语言准确地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绪场。音乐的深刻隐喻性使得音乐内在的象征意义成为内涵深厚而指向特定的审美符号。张爱玲小说还用音乐暗示人物性格,奠定作品基调,通过大段音乐描写所传达的张力展示人物的个性,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作家选用音乐的苍凉色彩突出了张氏小说苍凉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9.
方言口音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符号,在林语堂的小说中频繁出现。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方言口音在小说叙事中根据主题的需要,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跨文化意义。文章以林语堂小说为例分析方言口音这一地域符号的传承与发展,发现它不仅关联着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的推进,还渗透着地域偏见、阶层偏见、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表明,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亦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中体现。宋代开封清明节以扫墓为主,兼有踏青、游园、宴请、聚会、敦亲、睦族等,同时还带有明显的商业文化特色,整体氛围愉快而轻松。现代多以扫墓祭祖为主。开封借助"一图一书"即《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造宋风的说法,使开封选择清明节作为主题文化节成为可能。不过,在清明文化节的构建过程中,应开展政府的干预、媒体的宣传、民众的广泛参与更加有机结合,唤起人们的传统情感,让清明文化节成为开封的节日符号。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饮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既是壮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壮族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饮酒文化不仅丰富多彩,且有较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男子大都嗜好饮酒,体现了真诚、热情、豪爽和强悍的性格,以酒会友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酒是壮族结婚嫁娶、庆贺生儿育女、孝敬老人、节日娱乐仪式中的首选礼品,也是壮族表达意愿或传达信息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秋分,核心符号为月神崇拜,具有丰收、收获寓意,民俗认同基础深厚。中国农民丰收节设在每年的秋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强化节日效应,增进民俗认同,有必要构建中国农民丰收节符号体系,其可行路径为:精心设计一套全国性的节日仪式,深入挖掘、提炼各地秋分习俗、符号,整合、利用各种丰收符号,全面宣传推介节日习俗、符号,认真落实“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办节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4.
《诗经》约有1/10强的作品描写了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的美玉。在《诗经》时代,玉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佩戴爱好,有权有势的贵族佩玉是为了显示奢华排场和表现身份地位,而普通百姓佩玉更多是为了消灾健身以助人长寿,还有王公贵族之间、平民男女之间相互馈赠以示祝福与吉祥。玉器因其润泽以温而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君子比德于玉,要求君子用象征德行的玉来比照自己、警戒自己、把握自己,以时时处处合乎君子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就表明玉佩不仅仅是赏玩的装饰物,而更重要的是作为道德人格的象征,当人们的审美认识逐步提升之后,对玉石的色泽、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人们在思维、感受中便拿玉来和人类自身禀赋、特质相比,尤其是拿玉的润泽、温厚、柔和的一面相比,对它产生了一种特别亲近进而尊崇的感情。正是玉的道德象征和人格映影,《诗经》里才不乏对玉的赞美及其以玉喻人之品格的称颂。《诗经》还形象地再现了先民崇拜敬重玉器而将其当作祭祀、婚宴、会盟等重大典礼活动的重要礼器乃至权势的征象,从而传达出"以玉事神"的宗教观念。玉器充满着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内涵,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诗经》里丰富而独特的玉文化非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特定的风俗民情提供了鲜活的资料,而且对后世民众的精神品格乃至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到了近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节日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逐渐淡出人们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的变迁、节口符号体系的缺失、消极的政治干预、个体传统节日内化的断裂,这些因素都导致传统节日的“式微”。  相似文献   

16.
姚华的节令词共有42首,约占其《弗堂词》总数的1/7,涉及节气习俗10多个,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有别于一般节令词惯于描写民情风俗和表现节日喜庆气氛,姚华的节令词明显游离于节日的狂欢之外,更多地表现出忧时念乱、自伤身世、思乡念亲等情感意蕴,具有鲜明的个人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牡丹不仅具有“国色天香”之姿态、“雍容华贵”之蕴意,更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和“坚贞傲骨”的化身,唐宋以来我国形成了深厚的牡丹习俗与文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牡丹文化是洛阳牡丹花会的特色和魅力之所在。针对洛阳牡丹花会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错位、牡丹文化氛围不足、高效之路困难重重、牡丹文化研发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充分挖掘牡丹文化、并将其内植于洛阳牡丹花会之中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都市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潮流。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城市,在发展都市旅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的驱动因素有: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丰富的旅游资源、省政府良好的政策支持;但是郑州市旅游信息化水平低、中高端旅游人才匮乏、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低下成为制约郑州发展都市旅游的主要因素。郑州发展都市旅游应该在旅游资源的整合、重大节事活动的举办、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整体旅游形象的策划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润了东方沃土,缔造了无以伦比的华夏文明。我国史称礼仪之邦,节俗文化是制度文化的重要表征,一年百节,传统节日无论源自何时、何地、何事,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向多元文化演进,并以此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