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1991)在合理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体力活动和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认为锻炼的行为意向将会给个体锻炼行为带来最大程度的干扰,而其自身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前人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意向和行为的解释力不高,并且存在"意向-行为鸿沟"(intention-behaviour gap)。本文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形成过程、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TPB理论模型对意向和行为解释力不高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预测北京市两所高校的199名大学本科学生4周的身体锻炼行为,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个体锻炼参与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合理行为理论的态度维度能够对锻炼行为意向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行为控制感显著地提高了对锻炼意向的预测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自我评价为预测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探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中的作用。对1 092名青少年实施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划和行动控制分别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解释力;行动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行动控制是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体质健康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体育锻炼俨然已经成为了满足此需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对体育锻炼动机的产生过程展开深入探索,本研究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采用理论综述的手段概括当前在锻炼行为理论视角下对动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近况,并对运动技能学习意向影响体育锻炼动机产生过程的机制进行分析;二是在计划行为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局部整合的假设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引入人口特征和雪上运动文化变量,构建了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以崇礼地区为例检验影响我国大众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雪上运动文化会对滑雪消费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会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在雪上运动文化与消费行为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发挥冬奥会社会效益,加强滑雪知识普及,积极宣传雪上运动文化,降低滑雪运动门槛,促进需求侧消费升级,从而推动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魏烨 《体育科技》2014,(1):102-104
探讨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因素,采用问卷调研法对35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将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线性结构方程式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构面的影响力度。实证结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0.37;情感性信念和工具性信念对态度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态度的0.22;主体群和次体群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主观规范的0.35;便利条件和自我能力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知觉行为控制的0.68。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意向策略。  相似文献   

8.
研究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观察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终身体育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抽取杭州市8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760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进一步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行为、课堂锻炼意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5项指标上均呈显著差异,男生均值都高于女生;(2)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构成对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的影响模型(男:R2=0.279、女:R2=0.293));由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构成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模型(男:R2=0.393、女:R2=0.447)。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正向影响锻炼坚持行为,而锻炼坚持行为是反映终身体育行为的最重要指标,未来研究可对如何进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堂锻炼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观赛态度和观赛意向如何影响球迷的现场观赛。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707名球迷进行调查,并验证假设模型。结果显示:观赛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观赛意向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最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观赛意向对球迷现场观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历时4个月对331名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其相关社会认知变量进行3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结果期待和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的预测作用显著,锻炼意向能够很好地预测锻炼计划;恢复自我效能、锻炼意向和锻炼计划是体育锻炼行为的近轴预测因子;行动自我效能通过维持自我效能预测恢复自我效能。该研究验证了HAPA模型的连续性特征,为今后制定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措施,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提升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献资料法,从教练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两方面对国内外学关于教练员素质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作一综述。心理素质主要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来阐述,行为素质主要从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教练员的人际行为和管理行为三方面来归纳。  相似文献   

12.
锻炼行为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锻炼行为理论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有关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目前为止,健康行为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应用健康行为理论模型研究锻炼行为,使锻炼行为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理论模型己经应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国外健康行为理论在锻炼行为领域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国关注健康行为的专家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引进这些国外的理论不断进行本土化研究。此文试图以国内外锻炼行为理论的发展述评为媒介,为国民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提供必要帮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行为经济学领域有关运动决策研究的历程。从托马斯·吉洛维奇探索篮球热手效应以检验小数定律,到伯埃里研究守门员扑点球以检验标准规范理论,再到施魏策尔研究高尔夫球手推杆以验证前景理论,理查德·泰勒研究NFL选秀以验证赢家诅咒,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人类对理性决策博弈行为的认知。但是竞技博弈研究范式与经济博弈研究范式对决策结果与过程的侧重不同,随着运动大数据研究模式的兴起,运动心理学也对行为经济学在运动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尽管如此,随着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发展,运动神经经济学可能会为认知情绪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洞见。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我国城市居民从事慢跑、羽毛球、游泳3项休闲运动的行为意图,了解其休闲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①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参与程度的城市居民在态度与主观规范上则无显著性差异,高参与频率组别明显高于低参与频率组别,显示高参与频率者较能掌握自我的能力与从事该项目运动的便利条件,且有较高的行为意图。②城市居民从事不同休闲运动的运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图显著相关,仅游泳和羽毛球获得验证,慢跑并未获得验证。③城市居民从事慢跑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所影响,主观规范未获显著性;而城市居民从事游泳运动的行为意图,主要受态度与主观规范所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未达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浦义俊 《体育科技》2014,(2):116-117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江苏省青少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体育课堂教育重技术、技能轻理知识与理论,青少年对体育课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得到青少年的高度评价,且失常行为如粗暴或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仍然不少,而体育课被文化课占据的发生率过半;虽然青少年表现出对课外体育活动较高的兴趣,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未能全面满足青少年的需求;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度尚可,但其体育行为则易受学校及其周边人群的影响。最后指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our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determinants of teachers' intentions to teach physically a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i.e., spend at least 50% of class time with the students engaged in 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odel was examined hypothesizing that teachers' inten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subjective norm, attitude,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Grounded in self-efficacy theor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program goal importance and hierarchical and barrier self-efficacy would also predict intention. Using a series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was supported by accounting for 59% of the variance in intention due to attitud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norm. Self-efficacy theory based variables received minimal support.  相似文献   

17.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中年人群体育健身行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山东省的淄博、滨城、青岛、烟台、德州、聊城、莱芜等7城市的中年人体育健身锻炼行为现状,采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中年人健身锻炼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干预后中年人对体育健身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保持锻炼的信念和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百分率均较前有较大提高,中年人参与锻炼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