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西方"欧风美雨"的影响和自身近代化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发展的进程,也是主观适应的过程。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其近代化的过程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教会教育必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山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对教会教育的抵制、教会教育的世俗化以及山西本土教育发展的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校的创办与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佩芳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73-74,94
浙江的教会女校是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出现的,它是西方列强对浙江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但客观上却揭开了浙江女子学校教育的序幕,对浙江女子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影响近代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丁  金思 《天中学刊》2009,24(6):134-137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并长期存在,除了中国社会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更重要的是美国教会大学解决了它们的办学目的、投资体制、师资问题、课程设置等重要因素,为后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了许多教会大学,这些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成功地进行了由宣扬基督教到教育为本的角色转型。它们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在推进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敏 《天中学刊》2008,23(1):92-94
民国时期,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了许多教会大学,这些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成功地进行了由宣扬基督教到教育为本的角色转型.它们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在推进我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侵略的战场,对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教会大学文化侵略的主观意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走向现代化,同时也逐渐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正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本土化。教会大学的现代化是其与生俱来的,有着先天性;本土化则是教会大学迫于形势的选择,是后天因素。了解其现代化与本土化对正确认识教会大学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体系的近代化相当程度上在追慕西方,基督教会为中国提供了近代特殊教育的典型范式。20世纪初叶之前,教会是中国特殊教育的唯一设办主体,继后,国人方才自办。然,来华教会特殊教育机构亦构成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损;中国近代又是一个激烈泛化抵制西方物事人文捍卫中华传统的时段。客观上说,近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范式为标准,但近代化又应该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在一个大的国度,若无国家的独立自主,要步入近代国家也无从谈起。由此产生:为了中国的近代化,西制须留下;为了国家的主权完整,干预中国内政的西人须离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是西方传教士为文化侵略需要在我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客观上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西方在华开办的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的突出表现得益于科学的教育管理,其成功经验为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除教会大学以外,近代中国,还有不少外人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高等教育。这些学校包括在华外人独资大学、中外合办大学和外国大学的中国分校,也包括设在国外的中外合办大学和专为培养中国学生而设立的外国高校。外人对华投资高等教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这些教育机构的兴办在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悄然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旨在实现新的文化觉醒,探索我国大学的创新之路。我国大学创新的文化视野,一是要从民族文化角度,重新认识大学的共同本质和我国大学的个性特征;二是从时代高度,认识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现时代中国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的伟大使命和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地方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职能的同时,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坚持“以文化人”、重塑大学文化,坚定“服务理念”、摆脱功利化,坚守“学术文化”、远离官本位,是我国地方高校走出文化危机,早日形成特色,实现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但私立大学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中占绝对优势,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则处于弱势。公共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大学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观念淡薄、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立法缺乏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比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问题:中国私立大学享受公共财政的前提是"非营利性";根据利益获得原则,私立大学应该享受公共财政;适当享受公共财政可实现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过程管理;公共财政资助方式可采取"两主两辅"模式;加强立法是公共财政资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不仅要把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应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应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大学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起点,它的产生被赋予了过高的政治性目的,从而掩盖了大学本来应该具有的学术性目的。因此,中国近现代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有很浓厚的行政化管理色彩。本文主要对我国近现代大学的行政化管理色彩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并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讨论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是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大量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化人士内迁贵州.在这一过程中,贵州文化与中华主流文化得到直接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对贵州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华主流文化也受到极大震动和激荡,贵州文化对内迁高校、文化学者、现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时也显示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贵州对中华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分析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和表现形态入手,论述了高校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并提出了在办学观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的文化载体等方面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外国人还有不少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大学。这些大学的创办虽然出于投资者不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引进和利用外资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外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