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伶宫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晚年写的一部关于五代历史的史书,共七十四卷,目录一卷。原名《五代史记》为了与薛居正的《五代史》区分开来,后人则称欧阳修著的《五代史记》为《新五代史》,薛居正著的《五代史》为《旧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伶官传》中的头一部分,其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名曰“序”,实际上是一篇政治论文。通过对后唐李庄宗皇帝盛衰的史实,论述国家盛衰成败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阐明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总结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教训。观点正确,意义深刻,文笔锐利,情理交融,是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抑扬顿挫得体的好文章,正如明朝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亦称《五代  相似文献   

3.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均源于《宋史》.前说见《宋史》卷264《薛居正传》:"开宝五年,(薛)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事,又兼判门下侍郎事,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踰年毕,赐以器币.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后者则取于《宋史》卷3《太祖纪》:"(开宝)六年夏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薛居正等上新编《五代史》,赐器币有差."那么《旧五代史》究竟始修于何时?成书于何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夏四月戊申,诏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梁、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卷15太祖开宝七年(974年)  相似文献   

4.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所撰《新五代史》在文笔方面优于《旧五代史》。他撰写《新五代史》往往借历史事件的叙写,体现自己的历史观,其撰写方法常常是在纪传前后加序作论,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伶官传序》就是写在《伶官传》前面的序,独立成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伶官传》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好俳优及其宠信伶官的历史事实:伶人周匝、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人,得宠于庄宗。庄宗常跟他们“戏于庭”;他们也常常干预朝政;有的伶人得官后,非常跋(?),造成大臣们跟庄宗离心离德。后来皇甫晖、赵在礼作乱,李嗣源又背叛了他,庄宗死于伶人郭门高之手。序文就后唐庄宗兴国亡身  相似文献   

5.
薛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二十四史所有的主编人员中,只有他和范晔、李延寿、宋祁四人是属于河南籍的。在薛居正主持下编写的《旧五代史》,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终年七十岁。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六个朝代。  相似文献   

6.
<正>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其参与修撰的就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二部。前一书他只是修撰者之一,而《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则是其独家精心修撰,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是其史学思想的一次全面实践。关于这部书,学界已从修撰义例、与《春秋》,《史通》的关系、同薛居正的《旧五代史》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然对于其中反映的欧阳修的史学思想,仍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管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的命运最为悲惨。在它问世后的百年间,便被人讥为“繁猥失实”而遭到冷落,出现了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等补阙著作,欧阳修甚至将它推倒而重写《新五代史》。金章宗泰和七年(一二○七年)更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卷十二《章宗  相似文献   

8.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写的序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改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  相似文献   

9.
《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伶官传》所撰的序文,也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伶官传》记载后唐庄宗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败政乱国的史实。这篇序文是把“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作为教训,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  相似文献   

10.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文章叙事不蔓不枝、简洁明了,议论简明扼要、发人深思,深得《史记》精髓。明代的茅坤  相似文献   

11.
1989年10月12日上午9时,南开区三十一中学的合班教室里,挤满了听李炳德老师观摩课的人,他们中有区教育局的局长、科长,有教研室主任、教研员,还有各中学的校长、主任、语文教师……铃响了.李炳德走上讲台,他年近花甲,面庞清瘦,精神矍然,声音宏亮.这堂课讲的是《伶官传序》.李炳德从欧阳修撰《五代史》、修《伶官传》讲起,向学生们介绍了与课题有关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领导者和实践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韩柳革新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创作了像《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选了他的《卖油翁》,虽不如前者出名,但也很有  相似文献   

13.
<正>《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在宋初薛居正等人官修的《旧五代史》的基础上重新写成的一部私人著作,全书七十四卷,分本纪、传、考、世家、年谱、附录六个部分,写了从朱温篡唐建梁,中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赵匡胤篡周建宋,共60余年的历史。《新五代史》历来受到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视,说他“深得《史记》神髓”,是后代历史家学《史记》学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近几年来,经过反复研究,觉得这话的确有道理,本文拟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著作有与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和自撰的《五代史记》(后世称《新五代史》),都列入正史。他又研求金石,撰《集古录跋尾》,开金石学著作之先。对他文史的评价,当时就毁誉兼存。苏轼推崇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并且说:“此非予言也,天下之言也。”可是,欧阳修的至交刘敞却偏偏说:“好个欧九不知书”,其弟刘攽(司马光撰《通鉴》的得力助手)认为《新五代史》只能算“第二等文字”。司马光撰《通鉴》,多取《旧唐书》、《旧五代史》而极少用《新唐书》、《新五代史》。后人评欧阳修,多以为他“文胜于史”。史学家对他也褒贬不一。今略抒管见,以求得到教正。  相似文献   

15.
<正>欧阳修,北宋散文名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治史出身,具有宏阔的史学观。沈德潜称其《五代史》"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韵"。其所撰写的《五代史》记载了公元907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伶官传〉序》正是在此背景下记载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6.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呜呼:感叹词,唉。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盛衰:指一个王朝的兴盛和衰亡。天命:宿命论者所谓上天的意志。《新五代史·唐家人传》中记载李存勖(xù序)将出库物给军,刘后不肯,说:“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遂不发饷,以致身死国亡。薛居正著的《旧五代史》也把  相似文献   

17.
关于契丹汗位的承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史多称辽太祖建国前,契丹可汗是由“八部大人”“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主张这个说法的,有《旧五代史》、《辽史》、苏逢吉《汉高祖实录》、叶隆礼《契丹国志》等。例如: 《旧五代史》卷137:“先是,契丹之先,大贺氏……分为八部,每部皆号大人,内推一人为主,建旗鼓以尊之。每三年第其名以代之。及安巴坚 (阿保机)为主,……不受诸族之代,遂自称国主。”《辽史》卷63:“八部大人法常三岁代,迭刺部耶律阿保机建鼓旗,自为一部,不肯受代,自号为王……。”这些记载,颇为现代学者所采信。如马家升《辽史证误三种》以为:新旧五代史关于八部相代  相似文献   

18.
在长达150卷的《旧五代史》中,在五代十国的舞台上占据很大份额的十国仅有五卷,篇幅很少。就《旧五代史》目前可见的记载,可知关于十国史的记述主要有几个特点:对十国史的极度漠视;对十国贬多褒少;具有浓厚的正统意识,政治意识形态强烈;突出显示北宋王朝的皇恩与天威。这些特点均显示出《旧五代史》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詹丹 《语文学习》2023,(1):59-63
<正>一、问题的提出欧阳修的史论名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常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中册,又把两篇史传《屈原列传》《苏武传》以及史论《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组成第三单元。[1]相对于两篇史传文章都是独立成一课,《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两篇文章组成一课的。也许秦朝和后唐的速亡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七《康义诚传论》论侍卫亲军之制,卷四十《温韬传论》论厚葬之弊等等;但也决不是泛滥无归,没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治乱盛衰之理”。记“兴废存亡之迹”、论“治乱盛衰之理”,这本来是我国历史编纂学的传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的主观动机,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