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良好的地球科学形象是重要的学科软实力,塑造、传播和开发地学形象不仅可以提升地学本身的地位、影响和竞争力,且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地球科学文化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重大地学事件传播地学形象,增强地学在新媒体的话语权。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地学形象资源,培育地学形象传播人才,但在媒介发达时代要特别注意保护地学形象免受学术造假和恶意炒作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地学教育中应该引入地学文化的概念,把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关怀融入地学教育体系之中.我们不能培养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地球科学并树立为之献身的职业理想,必须使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球科学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感受地球科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只有这样,地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才可能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才算达到了应有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3.
地球科学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还取决于人们对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取决于地学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资源环境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探讨如何加强地学文化传播,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含地学类高等院校的地学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一批有深厚地学文化素养和较强传播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加强地学新闻报道传播地球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地学类新闻报道对于促进地球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增强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介绍了地学新闻报道的特点、范围及其在科学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加强地学新闻报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基础科学。地学高等教育从教学对象来看可粗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大类,而后者应该针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了解并应用地学信息的学生群体,这是我国地学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地学高等专业教育不等同于行业培训,必须坚持教学体系中地学学科的特点并注重学生毕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的人文转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潮.作为自然科学的地球科学,在"人类世"地质时代,研究地球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地学伦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地学领域,社会道德责任缺失,地球利益分配存在严重不公正现象,包括社会不公正,环境不公正.这是地球生命受到损害,地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地球资源受到破坏的根源之一.它需要科学的道德原则的指导和制约.地学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道德主体从地学工作者扩展到所有与地学相关的人,它的道德对象从人和社会扩展到生命和整个地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因而它是一种生态伦理,即地学生态伦理.它的主要原则是地球利益和责任分配的生态公平正义的原则.它表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承担了不同的道德责任.在开发和利用地球的活动中,要坚守生态公平正义和保护地球的原则,这是一个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它为人类认识地球,增进人类利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现在,地球已经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时代,我们需要有新的地学文化.现代地球科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人类世"时代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需要地球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地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开展地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建构新的地学文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服务.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地学教育培养新型地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科学的新发展,尤其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我国地球科学与人才培养提出了重大新需求。突出的是能源、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关乎整个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需要地学发展与人才培养能为满足国家需求作出新贡献。据此提出了新形势新需求下,我国高等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对新的地学人才的要求,以适应人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宣讲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报刊发展颇具促进作用。《北洋官报》为了达到通上下、通内外、通风气之目的,十分关注宣讲活动,对宣讲这种舆论引导形式进行价值判断外,大量报道宣讲所的成立和发展,激励府厅州县创办宣讲所,并为宣讲所提供资料支持。不但可以将报纸固有的读者、知识分子、官员阶层和识字无多的普通民众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宣传网络,而且可为宣讲所提供丰富可资宣讲的材料,助益其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启蒙和舆论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地学人才的培养在地质资源"走出去"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比并借鉴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地质资源"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德国美因茨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对比了中德大学在地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消防期刊,是消防宣传阵地上的一支主力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优秀消防期刊的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消防期刊如何在保证其专业性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公共科普特色,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从消防宣传工作的实际及消防期刊的特点出发,就如何增强消防期刊的可读性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地学已进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点的大学科时代,知识综合化趋势增强,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地学的发展要求人们把地球科学上升到地球科学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全身符地学教育改革必须转向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和系统性上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往此方面研究多是从媒体(传播主体)角度进行,本文从受众(传播客体)角度对我国的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探索,对高校地学教育改革以及国家建设具竞争力的地球科学文化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典型报道是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舆论手段,特别是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电视媒体宣传典型人物、典型群体和典型事件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提高典型报道的宣传质量,达到宣传效果,多年来,电视媒体也一直在进行探讨和研究。文章结合实践经验,从先期采访的选材、典型素材的挖掘、最终成文应遵循的原则和运用的技巧等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做好典型报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媒体以其丰富的形态和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新媒体以其在信息传播的5W模式中独有的新特点和优势,为大众宣传开发了一块新平台,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善用新媒体平台将为大众宣传带来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新媒体成为未来大众宣传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高校招生生源竞争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工作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各普通高校为争夺高素质的生源展开了一场招生宣传大战。因此,为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生源争夺战中抢得先机,各高等院校应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定位以及考生和家长心理接受的特性,认真研究招生宣传的策略,科学地选择宣传媒体及宣传方式向广大受众介绍自身,扩大本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和提高本校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招生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工作、生活方式。给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使学校“立”起来、“正”起来、“和”起来、“厚”起来、“活”起来,是高校宣传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使命。  相似文献   

19.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提出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改进文风和树立问题意识等新闻观点,指导全国各级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改进文风,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地方政府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行为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目标要求还存在观念认识不到位、战略规划缺乏、宣传导向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科学、公共服务缺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和制度保障缺乏等差距,地方政府必须从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宣传导向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切实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