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放需求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碳排放经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需求量和减排可能性。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地区节能减排处在良性发展阶段,我国的哥本哈根承诺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满足;(2)2020年以前,按照平稳增长要求,我国西部地区不可能达到减排40%—45%的平均减排目标,因此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减排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3)以上海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省区,以及经济正在起飞的中部省区,不宜大规模降低能源消费,因此需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产业机构进步投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降低碳排放;(4)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内蒙古、宁夏、青海、贵州及云南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大,需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投资和改进生产模式,以保障实现最优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能源消费中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系统测算甘肃省1996-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2012—2020年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分析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减排潜力,提出甘肃省实现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世进  蒯乐伊 《资源科学》2022,44(12):2415-2427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②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③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之一,中国节能减排的意义重大。根据节能减排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和能源结构-碳排放3个联动模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三者的行为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演进决定能源消费增长基本走向;第二,二产绝对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极大地延缓了单位GDP能耗倒U字型变化的过程;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奠定了国家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格局。有鉴于此,推动结构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判断,未来20-30年,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和能源供应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其中,前者的贡献度可能达到60%,后者的贡献度可能在10%。  相似文献   

5.
区域视角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机理分析是有效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研究议题.以指数分解分析的研究框架为基础,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解析1990-2014年间5个不同发展时期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广东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2)能源强度效应是遏制广东碳排放增长的重要贡献因子.(3)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广东省碳排放增长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未有充分发挥其遏制碳排放增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简要概述消费领域碳排放源,回顾消费领域主要的碳减排政策,即碳税、个人碳交易和补贴政策,并就效率、效果、公平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碳税操作便利,实施成本较低,可以实现减少碳排放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红利,但容易形成累退效应;(2)个人碳交易是一项具有碳减排潜力的超前的减排政策;(3)消费侧的补贴政策有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的产品,进而引导节能生产。最后,展望消费领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迪  聂锐 《资源科学》2010,32(7):1252-1258
文章以江苏省为考察对象,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的CO2排放的影响,采用Laspeyres指数完全分解技术对江苏省6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及其CO2排放的变动情况进行分解。结果显示:①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是能源消费及CO2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占68.92%;②产业结构变动的节能减排作用相对较小,且呈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95年-2002年间,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而其后起反向作用,其根源在于高耗能产业投资效应与前期能源投入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③高能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与CO2排放起到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节能减排效应弱化;④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对节能减排起到了主导作用,节能减排贡献度分别达到了-15.1%、-12.3%,其中高耗能工业部门结构比重与能源效率的微弱变动都对整体节能减排产生很大的影响;⑤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投资结构控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EIO-LCA)和结构分解分析(SDA),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的增长,分解为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负值,消费系统中因素的总效应始终为正值,且后者的绝对值大于前者,进而引起嵌入式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始终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费模式的改变已成为推动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力量,且消费模式变化的增排效应强于技术进步的减排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仅仅针对生产系统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并不能实现有效减排,减排需要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同时改进。除了技术节能外,我国还应把消费领域的节能作为"节能减排"一个重要内容,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引导和促使居民消费模式向低碳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9.
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转型是中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必然途径,而技术创新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阐述了能源转型的内涵,提升能源效率,节能降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发展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从能源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创新3个层面阐述了实现能源转型的技术创新途径.分析了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的影响,提出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系统,调整能源结构、助力能源治理,加快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0.
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是实现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一刀切"的技术政策不利于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因此,有必要对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进行分解。以我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技术、能源利用技术、资本体现式技术以及广义技术水平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广义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增加了碳排放,而其他两种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并且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含义:一是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降低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发挥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二是采用市场手段降低能源效率的反弹效应;三是强化环境规制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DEA—BCC方法对江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进行估算和分解,进一步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空间格局和投入产出分析。研究表明:(1)江西省11个城市中,新余和鹰潭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为DEA有效,构成了江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的前沿面;(2)江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高效率主要位于赣东北地区,而能源消费碳排放低效率主要偏赣西南地区;(3)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DEA非技术有效的城市具有节能减排潜力,其中最大的为抚州(92.06%),其次为吉安(52.57%)。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行为向低碳化转变,促进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的心理动因理论模型,以江苏省徐州市的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得710份有效的城市居民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意愿是导致其实施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心理动因,对行为各维度的作用强度均较高,因此,要引导居民实施低碳化的能源行为,激发其低碳行为意愿是关键;(2)居民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利他价值观通过影响低碳行为意愿而间接驱动行为,其中主观规范的作用最大,利他价值观的作用最小,生态价值观的作用则不显著;(3)居民的低碳意愿向低碳行为的转化过程,受能源价格感知和能效产品经济性的正向调节,并且更多地转化为购买型低碳行为,对习惯型节能行为的作用相对偏弱;(4)家庭收入、家庭规模、住宅产权和家庭类型对居民能源消费行为低碳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城市节能与碳减排政策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悦怡  张力小 《资源科学》2012,34(3):541-550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其能源消费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达到全球排放总量的80%。因此,将城市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借助情景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发展路径对城市未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可能影响。通过构建LEAP模型分析基准(BAU)、政策(BP)和低碳(LC)3种不同情景下2007年-2030年北京市能源需求、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情景下北京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2030年将达到88.61Mtce(百万吨标准煤),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55.82%和32.72%,碳排放总量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62.22%和40.27%,且在2026年达到拐点,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能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低碳情景下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57.75%,高于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16.93%和11.25%;相比于基准情景,工业部门在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节能减排贡献率均最高,建筑和交通运输部门将在北京未来低碳道路上发挥出巨大潜力。这些结果将为北京市未来能源发展和建设低碳城市提供重要的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资源科学》2015,37(6):1239-1248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人口发展是影响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生活用能作为终端能源消费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中国1997-2010年30个省份的动态及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人口发展与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水平成为导致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和碳排放升高主要的影响因子,而提高电力使用百分比和城镇化率抑制其增长。老龄化率及家庭规模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并不表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我国表现出明显的能源推进型经济增长模式.此外,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解决能源消费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包括:需要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采用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姜霄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8):68-71,101
选择低碳经济中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费水平两个重要指标,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及能源消费强度三个方面将纺织业与其他9个行业进行比较研究,并选择中部六省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省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纺织业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全国范围内碳排放量较小,而在河南省内则相对较大。同时,近两年的能源消费水平增长过快,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并建议实施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省会城市能源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梁竞  张力小 《资源科学》2009,31(12):2086-2092
本文选取我国大陆30个省会城市(拉萨缺数据)的城市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典型城市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性明显,消费规模大体上呈现出总量自东向西依次递减,人均消费量西部却明显偏高的空间格局;煤炭仍然是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主体,特别是在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而电力、石油等优质能源则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北方发达城市使用较多;能源使用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效率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地区。城市能源消费的这种空间差异性使分区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实行有差异化的区域能源管理政策将是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以及城市能源系统有效性建设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波安 《科技广场》2009,(10):24-25
近年来,随着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江西的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照此发展必将给江西的节能减排带来压力.本文对江西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品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改善我省能源消费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途径之一便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