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7年国家残疾人中长跑集训队10名队员在海拔2366米进行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对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残疾人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较初期有所提高。提示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适当海拔高度的高原训练对于提高血液氧运输能力、改善机体生理效应有一定的作用;WBC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有所增加,表明高原训练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高原训练第一周内训练负荷较大是引起残疾人运动员血象指标在训练初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建议全面加强对残疾人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特别是对免疫机能指标的监控;安排适合残疾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训练负荷,与健全人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区别对待,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平原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为中长跑项目在青海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6名在青海多巴进行31天高原训练的山东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血象指标于上高原第4天开始监测,每周进行2次。监测采用瑞典产SWLAB900+血球计数仪,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运动员的RBC、H曲、HCT和MCV等血象指标经高原训练后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提示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改善;中长跑运动员的V,r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出现下降,表明高原训练对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中长跑运动员的PLT会出现下降,要特别注意训练负荷,防止过度疲劳的产生,应及时的采取积极手段促进疲劳的尽快回复。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伤病防治与疲劳恢复应做到即时同步,最大程度地减少高原训练的负面效应。运动员的高原训练。不仅要注重训练海拔高度的掌握,而且更应注重科学地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3.
刘艳 《体育科技》2012,33(3):61-64
探讨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血象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取10名广西自由式摔跤男子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不同时段(第3、14、28、35天),分别测试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及分类、血小板(PLT)等18项血象指标。结果:RBC、HB、HCT在不同时段出现不同的变化,其中第3天至14天是逐渐下降的过程,14天形成一个低谷,28天回升到高峰,第35天又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及分类、血小板等指标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员高原训练之后返回平原训练的不同时间血象指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对评定高原训练的效果及运动员机能状态和体能的恢复情况的准确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两组优秀游泳男子运动员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游泳项目运动员在海拔2 366m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差异及原因,为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虽然都在海拔2366m的青海多巴进行高原训练,但两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SpO2指标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而MCV、WBC、PLT、晨BUN、晨脉指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析原因与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目的、训练安排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游泳项目青海高原训练期间血象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名平原优秀游泳运动员在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原游泳运动员的RBC、Hgb、HCT和MCV等血象指标末期比初期有所提高,表明经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携氧能力和机能水平的改善;平原游泳运动员的WBC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有所增加,提示高原训练对平原运动员的免疫功能有所影响,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内;在高原低氧环境和训练的双重刺激下,平原游泳运动员机体的血小板会出现下降。建议对平原游泳运动员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的血象指标,应以高原训练的目的和安排为主进行相应的监测和评定,在正常范围内与训练密切相关;在青海高原训练期间,特别在上高原的最初1周,对平原游泳运动员应加强免疫机能的监测,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田径耐力性项目优秀残疾人中长跑运动员在海拔2 366m青海多巴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控,探讨高原训练对机体血液、疲劳恢复以及运动能力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田径耐力性项目残疾人运动员开展科学化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国家残疾人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共10人为研究对象,每周2、周6晨起安静状态抽取肘静脉血5ml.测试指标:血常规、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睾酮、皮质醇.结果:经过4周高原训练后,RBC和Hb值保持在较高水平,血清CK、BUN值较训练前显著下降,睾酮和T/C值增加,表明机体血液携氧能力、疲劳恢复水平以及肌肉蛋白合成能力得到改善和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结论:海拔2 366m高原训练对于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训练初期机体尚未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以及训练负荷安排偏大是造成血象指标和疲劳恢复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注意调整训练安排.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5名山西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期的训练观察及血红蛋白(Hb)和血球压积(HCT)的测试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使5名男子柔道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疲劳,但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Hb、HCT与其基础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Hb、HCT是男子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对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和预防运动员潜在性贫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表明冬训的运动负荷安排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以21名优秀的女子水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次在海拔2 366m高原训练期间的RBC、HCT、Hb、WBC、SpO2、HR等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原训练期间水球项目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女子水球运动员经过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各项生理指标适应期后逐渐趋向优化。总体上与其它耐力运动项目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是一致的;但有自身项目特点,血象指标波动幅度大,变化不规律,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大,变化较规律,心率波动幅度小,变化很规律。  相似文献   

9.
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大鼠RBC、Hb及HCT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压模拟高住低练对大鼠RBC、Hb及HCT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大组对照组(Ⅰ)和运动组(Ⅱ)。其中,Ⅰ分为常氧组(A)、高住8h组(B)和高住12h组(C);Ⅱ分为常氧运动组(D)、高住8h运动组(E)和高住12h运动组(F)。D、E、F组大鼠每天在坡度为0的动物跑台上以25m/min的速度训练1h。训练完后,将B、E组和C、F组放入氧浓度为12.5%(相当于海拔4000m)的低氧舱内8h和12h。实验期为4w,5d/w。实验后取血进行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检测。结果B组和C组RBC、Hb、HCT值显著上升(P<0.001);D组和E组RBC、Hb、HCT值显著下降(P<0.001);B组与E组比较,3项指标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模拟高原环境能够使SD大鼠RBC、Hb及HCT值显著增加,实验采用的模拟高住低练训练模式使SD大鼠RBC、Hb及HCT值降低,且高住8h组和高住12h组、高住8h运动组和高住12h运动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文系统观察了6名国家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进行4周亚高原(847m)训练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红细胞压积(HCT)、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的变化,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白细胞水平呈先下降再升高现象;(2)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并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维持较高水平;而红细胞数目和红细胞压积未见明显提高;(3)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并持高值;血尿素水平总体趋势呈现低-高-低;(4)睾酮水平与血清皮质醇呈先下降再升高现象。结论:亚高原训练能明显提高举重运动员血红蛋白水平,提高训练负荷刺激强度,提高运动员机能能力;不利方面是疲劳恢复较慢,睡眠较差,免疫力降低,精神兴奋性也有所下降等。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 progressive aerobic training program on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 hematocrit (Hct), red blood cell (RBC) count, mean RBC size (MCV), and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of college women (N = 19). Training consisted of jogging (3 × week) one mile per session (Week 1) with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duration to five miles per session (Week 9). Training intensity elicited heart rates between 165–185 beats per minute. Blood samples were taken before training and after approximately two, five, seven, and nine weeks. Maximal oxygen uptake (ml/kg · min?1)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raining from 41.2 ± 0.7 ( ± SE) to 44.7 ± 0.7. Initial values of Hb, Hct, RBC count, MCV, and MCH were 14.7 ± 0.13 g/dl, 40.4 ± 0.46%, 4.5 ± 0.5 × 106/mm3, 89.0 ± 1.1/μ3, and 32.4 ± 0.4 μμg respectively. Orthogonal polynominal regressio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ecreasing quadratic trends for Hb, Hct, and RBC count, a significant cubic trend for MCV, and no change in MCH during training. Despite the initial trends, values that changed did return to near pretraining levels by the end of the nine-week program. Values for all blood parameters remained within normal ranges throughout the study.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lthough aerobic training of increasing intensity in young women may be accompanied initially by decreases in Hb, Hct, and RBC count and an increase in MCV, these changes are only transitory. If such changes result from RBC destruction rather than hemodilution, the return to hematopoietic balance could impose a draw on body iron stor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级负荷力竭跑台运动的预实验建立运动性贫血的模型。方法:用sysmexF-820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实验大鼠进行断尾取血一次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目(RBC)和红细胞比积(Hot)。结果:10周多级负荷力竭跑台运动后,运动组的Hb较对照组降低12.4%,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组RBC和Hot均分别低于对照组2.7%和2.9%,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周多级负荷力竭跑台运动可导致运动组大鼠Hb较对照组高度显著性下降(P〈0.01),说明此运动性贫血模型是成功的,但耗时太长,跑台的利用率很不经济。  相似文献   

14.
观察24 d的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上海优秀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血液指标的影响及在此期间的机能状态变化特点,以及HiHiLo结束后各指标的保持情况。方法:以12名上海市优秀青年女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24 d的HiHiLo实验(模拟海拔高度2 500~3 200 m)。实验前一周、HiHiLo期间3周对运动员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在HiHiLo结束后进行为期3周的跟踪测试,观察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1)实验开始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持续升高,并在实验3周后达到最高值,较实验前分别升高7.7%、5%,其中RBC与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红细胞比容(Hct)低氧3周后升高5.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变化不显著,HiHiLo结束后无变化,与实验前水平基本一致。(2)HiHiLo结束后,RBC、Hb、Hct都呈下降趋势,在实验结束3周后分别降低5%、3.4%、3.5%(P>0.05)。(3)24 d 的HiHiLo期间Hb和RBC的变化与血清睾酮(T)和血清睾酮/皮质醇(T/C)的变化并不一致,但各项机能指标都在正常范围。结论:为期24 d的HiHiLo(2 500~3 200 m)提高了上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运动员在适应期(2 500 m)机能状态反应良好。在HiHiLo期间采用机能状态指标进行实时机能监控有助于合理调整运动和低氧负荷。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东女子手球运动员赛前综合训练的负荷大小、负荷积累程度、机能恢复状态,测试了12名参加2012年全国冠军杯赛的广州女手运动员赛前五周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Hb、Rbc、Hct、MCV恢复值变化幅度不大;与赛前五周训练值相比,赛前四周、三周RDW训练值显著性升高,MCV/RDW训练值显著性下降(P<0.05),提示铁储备下降明显。(2)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赛前二周CK恢复值显著性降低,赛前一周BUN恢复值显著性升高(P<0.05);与赛前五周训练值相比,赛前四周、三周CK训练值显著性降低(P<0.05),提示综合训练负荷强度积累效应不明显,BUN训练值呈逐步上升趋势,赛前二周升至最高值,达7.60±1.42mmol/L,提示赛前训练负荷量积累效应明显,可能与综合训练课时长有一定关系。(3)在赛前五周备战中,WBC总数始终在正常值参考范围内。与赛前五周基础值相比,Lym、Lym%、Mono、Mono%恢复值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合理营养可以改善训练负荷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赛前综合训练模式,负荷强度积累效应不明显,负荷量积累效应较为明显,机体免疫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16.
在备战2009年第11届全运会期间,监测5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进入控降体重期后的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监控。结果表明:在训练前期,体重和去脂体重缓慢下降,体脂下降明显,且与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训练后期,体重下降明显(P〈0.05);第8周与第1周比较,Hb、RBC、HCT、T逐步下降,BU、C逐渐增加,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邱俊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08,29(2):69-72
研究目的为根据女运动员的生理周期和生理生化指标科学监控训练负荷。在小周期的疲劳和恢复的监控过程中,建立了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和免疫球蛋白的调整周、强度周、总平均值、个人最高均值和个人最低均值参考系。选择大强度负荷期和调整期中清晨定期测试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建立了运动员安静值和大强度负荷的均值;同时,通过3个月的基础体温检测,确定运动员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在监测过程中,得到运动员调整周、强度周CK和BU最高均值和最低均值;大负荷训练可使红细胞(RBC)、血色素(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下降,WBC、IgG、IgA水平有所下降,血清睾酮下降明显。从而得出结论:训练中应充分注意到女运动员体能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运动量;运用机能监控多指标综合纵向研究,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结果比较,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计划的制定,使其遵循机体机能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备战北京奥运会大周期中5~6月强化训练期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清睾酮和皮质醇进行测试,对其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表明:强化期5周训练负荷达到"适应—强化—调整—临战"的要求,表现为巩固性小周期时,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与调整和强化性小周期呈现显著性增长(P<0.05),运动员身体机能由于训练效果的累积,处于暂时疲劳状态,有利于机体产生更大的训练适应与恢复,为激烈的比赛奠定身体机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